古代中,生日怎么说?

一定要古代哦

1、老人的生日叫“寿辰”,但是要称为“寿辰”,至少要到60岁,摆寿宴,吃长寿面,接受家人的祝福。

2、生辰: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特别在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互相交换,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3、诞辰: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现在一般是对所尊敬的人,说“诞辰”。

扩展资料:

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庆贺。

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岁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更多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

庆贺生日的人家,会先为寿星蒸米粉或面粉做的“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给亲族好友,同时告诉他们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庆寿的时候,庆寿的家庭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者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联“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

摆好寿堂后,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星在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堂,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这就是俗称的“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这就是“拜生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4

古代生日:一般用生辰、诞辰、华诞等。

1、诞辰:读音为dàn chén,意思是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现在一般是对所尊敬的人,说“诞辰”。

例如:当代 郭沫若在《洪波曲》第十五章一中所写的:“这一天是孙中山的诞辰,我们在操场上还举行了一个纪念会。”

2、生辰:读作shēngchén,意思是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特别在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互相交换,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例如:元朝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今日是你嫂嫂生辰之日,我回家去与他递一杯寿酒去来。” 

3、华诞:读作huá dàn,意思是对生日的美称,虚浮,不实在。

例如:明史谨 《寿达夫次韵》:“螺杯献酒逢华诞,鹤发同筵叙旧情。”意思拿起酒杯一起庆贺生日,看到白发苍苍同桌人一起重温旧日情分。

扩展资料

生日的发展历史:

729年,唐玄宗在位的第17年,首次规定以皇帝的生日为官方节日,官员放假一到三天,对罪犯施行大赦。这个节日的称法很多,包括“降圣节”“千秋节”(字面意思是1000个秋天的节日;“千秋”约定俗成的意思是长寿,因此,千秋节就是长寿节)。

之所以叫“千秋节”,玄宗的生日在八月肯定是原因之一。玄宗晚期,他的生日又被更名为“天长节”。无论如何,“千秋”作为皇帝生日进入了语言。当然,后来的皇帝时不时也会为因自己生日而设的假期取特殊的名字。

9世纪,日本僧人圆仁在日记中三次提到皇帝的生日(840、841、843年的六月十一)。宫廷准备“斋饭”(信众为僧人提供的素食,主要在正午断食以前食用)以示庆祝。

在宋代,寺庙需要在皇帝生日之前唱诵特定的经文三十日,在某些特定时期,皇帝死后一周年的纪念日(周忌)也要设饭斋僧。

从唐代起,四月八日庆祝佛生日成为规矩,称为“浴佛节”“佛诞”。如同圆仁所看见的,那一天,寺庙要设斋饭。

其他神灵的生日也要庆祝(比如二月二十五日老子生日),这些节日都是官方节日,但并未延续到宋朝。然而,在民间,人们仍然会在这些日子里庆祝佛诞和老子生日。公元170年,每年两次祭祀孔子成为制度。

唐代是首次提到按照生辰八字推算人生命运的朝代。因此,庆祝生日的习俗可能是随着佛教的普及、在南朝时才进入中国,这是极有可能的(如今所见,首次提到为佛庆生的资料比首次提到为人庆生的资料早了400年)。

只有到了唐代,在皇室所树立的榜样影响下,庆生习俗才慢慢普及开来。正因如此,唐代以前的诗歌和信件中没有庆祝生日的,绝非偶然。

在宋代,皇帝生日的名称有“长春节”(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生日)、“寿宁节”“寿圣节”。“天寿节”是忽必烈汗的诞节名称。

到清代,帝后生日最常用的词语包括:万寿圣诞、万寿、万寿圣节、万寿节(皇帝生日);千秋节(皇后生日,有时也可以用于皇太后);圣寿节、圣节(圣诞节、诞圣节的省称,皇太后生日)。

其他生日可以称为“圣诞节”的历史人物是佛祖、老子和孔子。17 世纪,“圣诞节”被用来翻译庆祝耶稣基督诞辰的节日。“圣诞节”还可以用于观音等神祇的生日。

到帝国晚期,通常的做法是在位皇帝宣布帝后的生日、庆典的时间和性质(这些生日一般会包括他父母的、他本人和皇后的,以及孔子的),这些日期会被纳入法令。

在清代,遇有皇家生日,官员们必须穿朝服,停止公务和刑罚,并斋戒。此外,屠宰牲畜(和唐代一样)也是禁止的。皇帝的逢十生日,特别是六十生日,会举行盛大奢华的庆典。

与皇帝关系密切的高官会从各地赶往京城参加庆典,甚至退休官员也不例外。其他官员要进贺表。人们纷纷送上巨额的钱财和奢华的寿礼。

清代的宫廷画和木板画册中生动地刻画了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1713)的公共游行队伍,以及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时(1790)仿照前者的场面,见Naquin(2000,349—351)。

1761 年,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皇帝举行了精心准备的仪式,包括在藏传佛教寺庙真觉寺(五塔寺)的贡献。这些也都以卷轴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到这个时候,皇帝不仅要赦免罪犯,还要蠲免拖欠的赋税,这已经成为通常做法。皇后、皇太后的逢十生日也会举行大型庆典。康熙皇帝开始在祖母生日时抄写经卷献给她,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种做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古代生日:一般用生辰,诞辰,华诞等。具体解释:

诞辰:读音为dàn chén,意思是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现在一般是对所尊敬的人,说“诞辰”。例如:

(1)、当代 郭沫若在《洪波曲》第十五章一中所写的:“这一天是孙中山的诞辰,我们在操场上还举行了一个纪念会。”

(2)、清朝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事叔至孝》:“一日,值叔诞辰,大集亲戚上寿。”意思是一天,遇到叔叔生日,亲戚聚集为他贺寿。

生辰:读作shēngchén,意思是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特别在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互相交换,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例如:

(1)、元朝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今日是你嫂嫂生辰之日,我回家去与他递一杯寿酒去来。” 

(2)、《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伏夫人昝双仁墓志》:“生辰既促,幽路未央。”意思是: 生日(忌日)已经临近了,幽暗的路没有尽头。

华诞:读作huá dàn,意思是对生日的美称,虚浮,不实在。例如:

(1)、明 史谨 《寿达夫次韵》:“螺杯献酒逢华诞,鹤发同筵叙旧情。”意思拿起酒杯一起庆贺生日,看到白发苍苍同桌人一起重温旧日情分。

(2)、晚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前月老伯母华诞,本当就来叩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30

1、生日古代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2、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庆贺。

3、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岁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更多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

4、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

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

5、此外,只要是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都是“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所以不贺百岁寿。古代大办寿庆的,多是些大户人家或者地位尊贵的,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扩展资料

在古代,“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

因为“寿”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龄大。古人把“寿”推为“五福”之首。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各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祝福长寿的礼仪。

这种礼仪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时举行的,当地称之为“祝寿”、“拜寿”、“贺寿”、“庆寿”、“做寿”、“过好日子”等等。从上述传统观念出发,把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了是会“折寿”、“短命”的。

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从来没有统一的规定。从当地民间习惯来说,一是要在50岁以上或是有了孙儿;二是父母已经去世。一个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经过了50岁,也不能在家中“祝寿”,只能“过生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尊亲在不敢言老”。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4
寿庆仪式
寿诞:极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凡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旧时凡大办寿庆,多是富室且有社会地位之家,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亲族好友,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寿庆形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徒”,两边挂贺连“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先摆好寿堂,寿辰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座,受子孙和幼辈叩拜礼,俗称“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俗称“拜生日”。至时,寿翁回避,堂上虚设空座,贺客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
寿宴: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敌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九锡宫》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