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问题

1、数据里什么是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一次函数是什么。他的性质和图像是什么?
4、什么是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如何划分?

1。平均数是对于几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是一般几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2.二元一次方程
(1)概念: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3]
你能区分这些方程吗?5x+3y=75(二元一次方程);3x+1=8x(一元一次方程);2y+y=2(一元一次方程);2x-y=9(二元一次方程)。
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否是整式;
②在方程中“元”是指未知数,‘二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实际上是指方程中最高次项的次数为1,在此可与多项式的次数进行比较理解,切不可理解为两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且每一个解都是指一对数值,而不是指单独的一个未知数的值;
②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是指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反过来,如果一组数值能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那么这一组数值就是方程的解;
③在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未知数把另一个未知数表示出来,然后给定这个未知数一个值,相应地得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可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2]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应注意:
①方程组各方程中,相同的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否则不能将两个方程合在一起.
②怎样检验一组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常用的方法如下:将这组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只有当这组数值满足其中的所有方程时,才能说这组数值是此方程组的解,否则,如果这组数值不满足其中任一个方程,那么它就不是此方程组的解.
代入消元
(1)概念:将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4]
(2)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①选取一个系数较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②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在代入时,要注意不能代入原方程,只能代入另一个没有变形的方程中,以达到消元的目的. );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①中变形后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
⑥最后检验(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
例题:
{x-y=3 ①
{3x-8y=4②
由①得x=y+3③
③代入②得
3(y+3)-8y=4
y=1
把y=1带入③
得x=4
则: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x=4
{y=1
加减消元
(1)概念: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5]
(2)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①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原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等或相反数的形式;
②再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变形后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定要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切忌只乘以一边,然后若未知数系数相等则用减法,若未知数系数互为相反数,则用加法);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
⑥最后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
如:
{5x+3y=9①
{10x+5y=12②
把①扩大2倍得到③
10x+6y=18
③-②得:
10x+6y-(10x+5y)=18-12
y=6
再把y=带入①.②或③中
解之得:{x=-1.8
{y=6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如何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是根据方程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解法。
编辑本段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一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公共解,叫做一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除非题目中有特殊条件。
但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唯一的一组解,即x,y的值只有一个。也有特殊的,例如无数个解:
{3X+4y=12 {x-y=2
{6X+8Y=24 {x+y=3
无解:
{3x+4Y=18
{4Y+3X=24
消元法
“消元”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所谓“消元”就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使多元方程最终转化为一元方程再解出未知数。这种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如:5x+6y=7 2x+3y=4,变为5x+6y=7 4x+6y=8[6]
消元方法
代入消元法,(常用)
加减消元法,(常用)
顺序消元法,(这种方法不常用)
顺序是对的
例子
╭x-y=3 ①

╰3x-8y=4②
由①得x=y+3③
③代入②得
3(y+3)-8y=4
y=1
所以x=4
则: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x=4

╰y=1
编辑本段其他方法
(一)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例1,13x+14y=41 (1)
14x+13y=40 (2)
解:(2)-(1)得
x-y=-1
x=y-1 (3)
把(3)代入(1)得
13(y-1)+14y=41
13y-13+14y=41
27y=54
y=2
把y=2代入(3)得
x=1
所以:x=1,y=2
最后 x=1 , y=2, 解出来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得到单个x或单个y,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二)代入法
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说把一个方程带入另一个方程中
如:
x+y=590
y+20=90%x
带入后就是:
x+90%x-20=590
例2,(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n=2
所以x+5=6,y-4=2
所以x=1,y=6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x+5,y-4),换元后可简化方程。
(三)另类换元
例3,x:y=1:4
5x+6y=29
令x=t,y=4t
方程2可写为:5t+24t=29
29t=29
t=1
所以x=1,y=4
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7]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x+y)/2-(x-y)/3=6
3(x+y)=4(x-y)
解:设x+y为a,x-y为b
原=a/2-b/3=6①
3a=4b②
①×6 得3a-2b=36③
把②代入③ 得2b=36 b=18
把b=18代入②得a=24
所以x+y=24④
x-y=18⑤
④-⑤得 2y=6 y=3
把y=3代入④得 x=21
x=21
是方程组的解
y=3
整体代入
比如2x+5y=15①
85-7y=2x②
解:把②代入①得
85-7y+5y=15
-2y=-70
y=35
把y=35代入②得
x=-80
x=-80
是方程组的解
y=35
编辑本段拓展解法
解题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常用解法解法一般来说有两种: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这两种解法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有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在说了,
我们来看一下教科书中没有的,但比较适用的几种解法
(一)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例1,13x+14y=41 (1)
14x+13y=40 (2)
解:(2)-(1)得
x-y=-1
x=y-1 (3)
把(3)代入(1)得
13(y-1)+14y=41
13y-13+14y=41
27y=54
y=2
把y=2代入(3)得
x=1
所以:x=1,y=2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二)换元法
例2,(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n=2
所以x+5=6,y-4=2
所以x=1,y=6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
(3)另类换元
例3,x:y=1:4
5x+6y=29
令x=t,y=4t
方程2可写为:5t+6*4t=29
29t=29
t=1
所以x=1,y=4
方法总结
1.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学习时可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比较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不但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元”和“次”的认识,而且能够逐步培养类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 方程组中的两个未知数一般是不能同时求出来的,必须先想办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就叫做“消元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通过消元将“二元”转化为“一元”. 代入法、加减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必须灵活运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如右图所示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两式都写在大括号中)

3.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4.
两条数轴:①互相垂直 ②原点重合 ③通常取向右、向上为正方向 ④单位长度相同。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x-axis)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y-axis)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我们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坐标。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横轴上的数值,b是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数值。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两轴正半轴的区域为第一象限,象限按逆时针顺序排列)
一元二次方程,当K>0时,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的绝对值无限增大或接近于零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X轴Y轴,但绝不和X轴,Y轴相交。
还有著名的心形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平均分:所有分数相加除以分数的个数。 中位数:一组数据中,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最中间的那个数便是中位数,如果没有最中间的数那么就把最中间的两个数除以二,就是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方差:通常用s的平方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则=n分之一乘以x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平方与x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直到xn。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因式分解法。一次函数是形如y=kx+b(k≠0)是一条直线。
第2个回答  2013-07-30
平均数是所有数相加 然后除去相加了几个数 中位数是将出现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列再中间的就是中位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众数函数是型如y=kx+b. Xy为常数k不等于零 图像是一条直线 直角坐标系 x轴y轴以九十度相交于一点叫原点 右上部分是第一象限 左上部分是第二象限 左下部分是第三象限右下部分是第四象限
第3个回答  2013-07-30
百度百科里都有
你在百度首页输入你需要了解的名次,在所有搜索结果中点看有“百度百科”后缀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