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它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德”字最初意义是对祖先神的祭祀。在甲骨文中形如一个人瞪着敬畏的眼睛。当周革殷命,德移鼎迁,周人在“天命靡常”的忧患中反思,于是“德”的形义产生变化:金文在甲骨文的形符上增加了一个表意的“心”符。这样,“德”就不单单是一个外在的行为,更是行为所依据的内心准则。或者说,值得敬畏的,除了祖先、天地、神灵,还有心中之德。诚如德国哲人康德所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人自古尚德。儒家传统,一个“君子”,必须具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修养。《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文章千古事,功业万年长,然与“立德”相较,皆为其次。孔子半生困厄,周游奔走,道不见用,志不得伸,然其精神已化作巍巍泰山,浩浩黄河,寿比天地,辉映日月。孔子何能?孔子立德!
《说文解字》如此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清代学者朱骏声说:“外得于人者,恩惠之德;内得于己者,道德之德。”可见“德”有内外,对己为内,对人为外。内者,修身养性,自我提升,此乃“道德之德”;外者,受他人道德力量影响,见贤思齐,或者以道德力量去影响他人,春风化雨,此乃“恩惠之德”。为师之人,当以“道德之德”完善自己,以“恩惠之德”施以学生。不但传授经验知识,更要将其化作学生内在德性。
《诗经·小雅》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马迁借此以赞孔子之德。这是为师的最高境界。正所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为师以德,山高水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