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波洛奈兹舞曲OP44作品背景是什么

意境是什么.........

“波洛奈兹舞曲”是一种单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又被称作是“波兰舞曲”。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充满了傲慢、威严气氛的列队行进的交际舞蹈。在许多影片里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彬彬有礼,慢慢地弯下身来鞠躬,突然间站直,带头先跳,其他客人们则相继跟进,排成一行,渐渐地围成圆圈,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舞蹈。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也都曾经采用这种体裁写过“波洛奈兹”,但肖邦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则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中的“典范之作”。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3首冠名“波洛奈兹舞曲”的作品:G小调(1817),降B大调(1817);降A大调(1821);升G大调(1822);2首波洛奈兹,作品26号(1834-1835);2首波洛奈兹,作品40号(1838-1839);升F大调波洛奈兹,作品44号(1840-1841);降A大调波洛奈兹,作品53号(1842);3首波洛奈兹,作品71号(1825-1828);还有一首《波洛奈兹-幻想曲,作品61号》(1845-1846)。唱片中所收录的7首“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13首中最经典,也是在音乐会上被演奏次数最多与深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在这张唱片的7首作品中,《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作品40号之1,可说是最受欢迎的一首,这首作品由于具有英雄的性格与凯旋进行曲式的音乐形象,因此便有着“军队”波洛奈兹舞曲之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还曾把它作为自己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华沙城向纳粹投降前,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音乐就是这首所有波兰人都十分熟悉的作品——《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作品53号,则被冠之以“英雄”的称号,可能也是来源于作品激昂的旋律。
从肖邦的“波洛奈兹舞曲”创作年代来看,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旅居巴黎期间创作的,因而也有人说,这些作品中既有法国人丰富的情感,又有波兰人的激情。肖邦最著名的这首“英雄”舞曲,是他在背井离乡的时候写成的,当时作曲家的祖国波兰正处在俄国的统治之下,所以作品更具有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带有急速步伐般的进行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9
说肖邦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艰难。这首练习曲“别离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第2个回答  2013-08-09
波罗乃兹polonaise 波兰舞曲。波罗乃兹有人译作波兰舞曲,它是16世纪以来波兰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波兰舞曲不似玛祖卡那样富有民间风俗性,而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古典波兰宫廷贵族衣着华丽,在波兰舞曲伴奏下以庄重的步伐左边宫邸大厅,作为舞会的开始。所以波兰舞曲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种步行舞,它的典型伴奏节奏是3/4 x xx xx xx

理解了波罗乃兹,再结合肖邦的爱国思想,其他的就自己去想了,意境是每个人领悟出来的,钢琴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想理解作品,个人觉得先把肖邦看通透点。
第3个回答  2013-08-09
见欧洲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