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相关的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

如题所述

15英雄末路
14逼上梁山
13快意恩仇
12委曲求全
11见钱眼开
10妒火中烧
09绝处逢生
08阴谋逼近
07谁是英雄
06命悬一线
05磨刀霍霍
04冲冠不怒
03瞒天过海
01泼皮太尉
02灾星当头
(一)“义”———重义重情的好汉男儿的英雄本色
林冲三十四五岁,“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江湖人称豹子头林冲,一看就知道他十分骠悍勇猛。而再看林冲一出场时的打扮:“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手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里执一把折迭西川扇子。”由于特殊的职业和技能,林冲“义”的本色首先体现在喜欢结交江湖好汉的“讲义气”上,如他与鲁智深的结交就体现这一特点。上梁山后,“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一直是他的座右铭,面对遭受王伦慢待的晁盖等人,林冲心中不悦,第二天天刚亮就特地跑来赔话说:“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小人旧在东京,与朋友交,礼节不曾有误。虽然今日能够得见尊颜。不得随平生之愿,特地径来陪话”此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足以说明林冲的“义气”。
林冲的“义”其次体现在他对弱者的“仗义”上,他不但敬重英雄,而且还能帮助穷苦的下层人民。沧州酒店的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为人帮工,被店主人告他偷了家财,捉到官府问罪,林冲与他无亲无故,但同情他的遭遇,利用自己的身份,花钱求人,救了李小二,使他免吃官司。李小二无依无靠,在东京安不得身,林冲又慷慨解囊,资助盘缠,让他去外地谋生。对李小二的救助,小说里直到林冲发配到沧州时偶遇李小二时才提到,不是李小二主动叫他,林冲也许不会记得,这反映了被林冲救助过的决不止李小二一人,也显示了林冲救人不图人回报的的高尚品质。
林冲的“义”再次表现在对梁山事业的“大义”上,当晁盖、吴用等人,前来梁山入伙,照理说,这是扩大梁山势力,壮大义军力量的好事,而王伦却不愿相留,他知道王伦嫉贤妒能、心术不正,无大量大才,无法领导梁山农民义军,若继续做山寨之主,势必影响梁山的大业,指出王伦是“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手起刀落,果断地杀了王伦,从而改变了梁山义军的发展道路,开创了水泊梁山声势浩大的新局面。林冲火并王伦后,吴用推他为梁山寨主,他却说:“非林冲要图此位,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自己执意不肯居首位,后来在众英雄的推举下,他才勉强答应坐了第四把交椅,这一义举,突出表现了林冲“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义”之气,这是对他的“义”最为深刻的表现。
另外,林冲的“义”还表现在他的正义感和对妻子的“情义”上。林冲作为一名教头,业务能力出众,没有野心,不与官场中大多数人同流合污,他在与陆谦交谈中说:“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居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 脏之气”,表现了他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和个人抱负得不到展示的苦恼,试想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何以发出如此牢骚!林冲与妻子相敬相爱十数年,“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当高衙内看上自己的妻子时,林冲虽强压怒火,委曲求全,但是也竭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在林冲发配到沧州前,他深知妻子的生存处境,他写了一份休书给丈人,以便她改嫁,林冲这么做可谓用心良苦。林冲对妻子说:“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看了这段文字,哪怕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动容。林冲在自己身陷囹圄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妻子的安危,这都源于他对妻子深切的情义。在得知妻子身亡的噩耗后,潸然泪下,以后也终身未娶,真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林冲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忍”———委曲求全的封建官吏的奴性表现
林冲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他的悲剧性很大程度体现在他的英雄好汉的本色和下层官吏奴性心态的矛盾中。他的出身和地位,必然会形成他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另一方面,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底层人物,不能对统治阶级的本质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李逵那样具有彻底的反抗精神,在长期的官僚生涯中,他也逐步形成了谦让谨慎、委曲求全、极度能忍的奴性思维和行为准则,而林冲“极度能忍”成为在他被逼上梁山前最为显著的性格表现特征。
林冲的“忍”最直接表现是在他与高俅父子的尖锐矛盾冲突中。矛盾的导火索是林冲的妻子在岳庙中烧香,被权势显赫的帅府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正在与鲁智深开怀畅饮的林冲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到,正要发作,“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虽然他“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当鲁智深要帮林冲厮打时,他却拦住说:“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这是林冲的第一“忍”这就是作为封建下层官吏的奴性心态的体现。而鲁智深则不然,他说:“你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仗了去。”鲁智深的无畏与林冲的“忍”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高衙内听信帮闲泼皮富安的主意,由陆谦出面周旋,把张氏骗到陆谦家。幸而林冲得信后及时赶到,救了妻子,惊走了高衙内。此时的林冲只是把怒气发在参与害他的好友陆谦身上,因此才会“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迳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侯”。他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每日和鲁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上了。”这是林冲的第二“忍”。
林冲对事态的发展估计不足,高衙内一定要得到林冲的妻子,“没信行”的高俅又姑息了他的儿子,他不愿为林冲一个人,送掉自己孩儿的性命,竟然按照走狗陆谦和富安的奸计,诱骗林冲带刀去高府比试。林冲见是白虎节堂,立刻猛省,急忙回身要走,但是既入圈套,难逃魔爪,一个“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的罪名无端加在林冲头上。林冲只能眼睁睁地做了阶下之囚,由于对统治者还存在幻想,他忍受了这天大的冤枉,这是林冲的第三“忍”。
高俅把林冲押解到开封府,本来想治他死罪,幸而遇到了一个耿直不苟的孙孔目,为其说情,才开脱了死罪,将他刺配到沧州。高俅一伙以重金收买解差董超、薛霸,令他们在路上杀掉林冲。在去沧州的路上,二解差对林冲凶横残暴,百般折磨,残忍地用沸水烫伤林冲的脚。林冲一点也没有反抗。在野猪林里,董超、薛霸准备在这里杀害林冲,要将他绑在树上,安分守己的林冲说:“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吃了,一世也不走了。”“上下要缚就缚,小人敢道怎的?”一个“敢道”多么鲜明地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行为准则,要不是鲁智深预先躲在树林里,林冲早已是高俅的冤鬼了。鲁智深救下林冲,要杀二解差,林冲又一次劝道:“既然师兄救了,你休害了他两个性命。”他不愿背叛朝廷,还报着有朝一日挣扎着回来、重建家业、为国立功的希望。这是他的第四“忍”。
然而林冲的忍让是有限度的,到了沧州后高俅派了陆谦和富安,串通差拨和管营要谋害他的性命,他们妄图烧了草料场,将林冲烧死,幸而是风雪压倒了草料场的草厅,林冲到山神庙栖身,方翻然醒悟,才感到自己的“挣扎着回来”、重振家业的道路已经堵死,一切幻想成为泡影,林冲已被逼入绝境,他再也不能压制自己的怒火,于是他枪挑刀刃仇人,走上反抗道路。可以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忍”到了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必然使其所有的怒火和委屈在这里迸发。
林冲的“忍”与其长期以来作为下层封建官吏的奴性思维和行为准则是密切相关的,林冲作为一个江湖好汉是有血性的,个性是张扬的,只不过现实环境迫使他必须适应官场的行为准则,当并未将其逼入绝境,让他还有一丝幻想时,他就不可能改变这种行为的特征。相反,当环境迫使其改变,他就会一摆这种奴性思维的禁锢,行为从屈辱走向抗争,个性从压抑变为张扬,“风雪山神庙”前与后的林冲,言行上有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充分反映了林冲性格中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发展性特点。
(三)“狠“————勇猛冷酷的盖世豪杰的凶狠手段
表现之一是他武功盖世、作战勇猛;
表现之二是杀人手段狠毒、血腥、冷酷;
表现之三是他做事果敢冷静,胆识过人,他的“狠”比起李逵、武松等人的“狠”,更为大气,更为透彻,更富有张力。
《水浒传》中写的“狠”的人物比较多,如李逵的“莽”,武松的“刚”,石秀的“阴”,他们往往体现的“狠”的一个侧面。相比较而言,林冲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杀人手段狠毒,做事果敢冷静,胆识过人,无不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狠”的大气,“狠”的透彻,比起李逵、武松等人一味的“狠”来,更显得林冲的“狠”来的到位,更富有张力。
林冲的“狠”表现之一就是他的勇猛,林冲武艺高强,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时就声名远播。在水泊梁山马军五虎将中排位第二,在小说中,林冲几乎是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展现出来,这源自于他超强的武艺和在战场上的“狠”劲。
说道林冲武艺超强,比较典型的是这样两个场面,一是“棒打洪教头”。洪教头是柴进门客中武艺最强的,态度也很嚣张,林冲与之交锋,一步步诱敌冒进,抓住对手脚步乱的弱点,“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在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二是“生擒扈三娘”。一打祝家庄时,一丈青扈三娘一出场就显得身手不凡,不到十回合生擒王矮虎,力战欧鹏、马麟占尽上风,追得宋江落荒而逃,这时,林冲出现了,不到十回合,只见他“赶拨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更显得林冲的武艺和作战技巧的超强,在梁山好汉中处于顶级行列,这样的林冲能不给人留下“狠”的印象吗?
林冲的“狠”表现之二是他的杀人手段的狠毒。特别是在“风雪山神庙”一场,就显示了他的这一特点。看他“举手胳察一枪,先戳倒差拨”,转过身来对付想逃跑的陆谦,“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的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这一段血淋淋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林冲杀人手段的狠毒和干净利落,“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有性格、有思想、有章法”。
在杀了陆谦等人后,林冲望东走时,遇见一群庄客烤火,林冲索要酒不成,就“把手里枪看着块焰焰着的火柴头,望着老东家脸上只一枪挑将起来,又把枪去火炉上只一搅,那老庄家的胡须焰焰的烧着”,把众人打走了。这样过激的言行也表现了他个性张扬状态下的凶狠和强悍。
林冲的“狠”表现之三就是他过人的胆识,做事作风果敢冷静,总是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意义非凡,这都源自于他身为盖世英雄的豪气和胆识。特别是在“火并王伦”这段描写中,显示了其坚决果断的作风。一是如果杀王伦不成,自己就有性命之忧,纵使他逃得王伦魔爪,也无法在梁山立足;二是对晁盖等人并未完全了解,如果得手后,晁盖吴用等人误认为林冲要坐头把交椅,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对林冲起杀心;三是不论杀王伦成不成功,林冲都可能背负“弑主”的罪名。通过林冲当时的神情和探访晁盖等行为中可以看出林冲当时复杂的情感。最后林冲选择杀王伦这条路,虽然有要自己扬眉吐气和受到吴用利用等因素,但是林冲这样做公心大于私心,是为了梁山事业的大计。林冲这样的坚决果敢、胆识过人的作风,不也是林冲“狠”的特点的体现吗?
(四)林冲形象的思想意义
从以上林冲形象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义”和“狠”是林冲最本质特点,是他个性张扬状态下的行为表现特征,而“忍”是他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行为表现特征。高俅等人的“一逼再逼”和林冲的“一忍再忍”使我们认识到宋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高俅一伙贪官污吏的一步步紧逼是促使林冲转变的根本原因,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宋徽宗远贤臣,亲小人,重用蔡京、高俅等人。这些奸臣在皇帝的纵容下,放纵亲朋,败坏朝政,残害忠良,把国家推向灭亡的边沿。林冲生活在这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成为官场腐败的牺牲品。所以说林冲被逼上梁山是朝廷腐败现实黑暗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显示了梁山起义军的正义性。
另外,我们也应看到林冲在走上梁山后,反抗精神是强烈的,但是他始终坚持“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倾向,一开始反对招安只不过是怕“中了奸人的计”,思想意识中还是拥护招安的,这在他高唐州之战阵前叫骂中可以看出来,他对高廉骂道:“我早晚要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的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斗争的矛头不指皇帝,而指向奸臣。而他真正面对被俘的大仇人高俅时,也只是怒目而视,不敢有复仇的过激行动。因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保留着归顺朝廷的幻想。当这种思想倾向在梁山中形成主流,梁山义军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林冲只能在默默无闻中死去,林冲的悲剧也代表着梁山的悲剧。

总之,
林冲独特的性格和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了《水浒传》的英雄人物的画廊,使《水浒传》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