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音乐的特点有什么?

如题所述

1、内容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

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地区。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调式方面,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3、旋律方面,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扩展资料

东北音乐分类:

1、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2、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3、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哦。

4、长调

长调主要流行于黑吉辽的蒙古族自治县以及位于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

5、呼麦

呼麦主要流行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

6、说唱说部

乌钦(达斡尔族)、朱春(满族)、摩苏坤(鄂伦春族)、伊玛堪(赫哲族)、乌力格尔(蒙古族)等民族说唱说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民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5

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

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扩展资料:

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它凝聚着东北人民的智慧,是关东人民的杰作,东北民歌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北民歌王郭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东北民间音乐,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同时,他又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把东北民歌和具有东北地域风情的创作歌曲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使东北地区的音乐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园地里更为光彩夺目。

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即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种音乐的基础。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两者都从民歌中吸取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民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生长在东北大平原上的满、锡伯、赫哲、鄂温克等民族很早就是这一区域文化的主流。在历史进程中又吸收融合汉、蒙、回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文化共生的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域文化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大量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东北地区同样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北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各民族和他们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东北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雄健豪放、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增加了新的因子”。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提起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人们自然会想起东北的民歌、大秧歌、二人转等艺术形式。它们既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典型代表,也是东北满、汉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一书中的第二章开首这样写道:“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萧红未必想到有关音乐的问题,这段文字却有代表性,一般人提起东北民间音乐,往往可能会想到这些,也就是说,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秧歌里,在祭祀中,在二人转和地方戏的舞台上。
  东北民歌是对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族小调的统称。“东北民歌的特点是诙谐、风趣,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他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东北的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的那种热烈、率直、豪放、淳朴的性格。东北民歌的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很少修饰。东北民歌旋律优美、自然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平稳中有时猛然会出现六、七度大跳,是旋律跌宕起伏。同时大量衬词的使用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旋律更加流畅上口。节奏规整,与歌词结合紧密,多采用2/4拍,呈现一种字多腔少,前密后疏的状态,这种节奏形式给自然流畅的旋律以有力的推进,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大秧歌是从关内走来的。张志康先生撰文《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证说:“《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无论怎么说,东北大秧歌是从山海关的那一边走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电视剧《闯关东》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自发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果之一,便是将秧歌带到了东北,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东北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东北大秧歌是集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主要的风格特点与东北文化的总体风格相一致,“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3)他的音乐分两部分,演唱音乐和乐器伴奏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打击乐器和唢呐。东北大秧歌的节奏欢快、泼辣,使秧歌表演更加热烈。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
  二人转艺术同样体现了东北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形成与清中叶,源于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吸收东北大鼓、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构成。它独有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东北人的性格、情感和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文化的内核。二人转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唱本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喜剧效应是其表演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他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等基本功,同时还吸收了许多民间舞蹈成份,如武打、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东北民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表明了二人转在东北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它已成为东北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到唢呐,在东北民歌和戏曲的伴奏中,唢呐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唢呐就没有东北的地方戏曲。的确是这样,如果把唢呐拿掉,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将无法想象。有人曾将东北的唢呐和别个地方的唢呐做过对比,结论是这样:和陕甘一带以商调和羽调为多、旋律凄美温婉不一样,东北的唢呐以宫调、徵调居多,情绪活泼,节奏轻快,调性明亮,旋律激进亢奋,主题大多积极乐观。
  唢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既能吹悲,又能吹乐,刚刚在一家吹过丧葬,反过头又跑另一家去吹嫁娶,它是中国一个很民间的东西。“唢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民间无论是红白喜事,在乐礼中,唢呐都是不可缺少的几件乐器之一。”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和阿拉伯,金元时传入中国。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向纵深进入了。秧歌和唢呐皆非东北原有,东北人何以选中了它们而且在万千乐器中独重唢呐,又何以在接纳、演变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使东北音乐形成“俏浪、喜庆、热闹、火爆”这样一种风格和特点?总观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以热闹和喜气洋洋为主,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其中应该有深深的文化影响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突出特点可以说是俏浪,喜庆,热闹,火爆。这三种艺术形式是东北最普及、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和特色,这与东北文化总体特征相一致。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
   说到文化,人们常想到一些古老的经典,但这并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还包含民俗,民俗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中非常结实的部分,而一个地方的音乐往往是一种文化乃至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具体、最彻底的体现。这种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服务于百姓的大众文化,它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东北民俗文化的核心传统与本质精神被挪移到以“二人转”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和艺术中得以释放,“二人转”可视为其他地域了解东北社会以及东北民众的一面透镜。“如同巴厘岛的岛民将戏剧化的‘斗鸡’游戏视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样,东北民众将‘二人转’想象成是说给自己听的一种民间叙事,里面充满了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与社会转型的规劝和理想。”这种俗文化包含着火爆、热烈、风趣、幽默的风格特征,正是这种俗文化以她的鲜活、真挚、纯朴吸引、感动着人们,并为人们所接受。并且通过这种俗文化让我们了解了东北、了解了东北人、了解了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
  东北俏浪的唢呐反映着一种民俗文化的精神,而东北民俗文化也是有渊源的,它的渊源在关内,它和中原文化,和整个华夏文化是分不开的,1985年春,李泽厚先生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乐感文化”说,2005年,李泽厚先生又出版《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他在书中说:“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食衣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尽管深知人死神灭,有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却仍然不畏空无而艰难生活。”
  从李泽厚先生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到东北民俗文化的源头,也可以看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基础。
  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喜庆热闹的,虽然也有略显沉重的民歌《月牙五更》,也有悲伤得让人几近窒息的乐曲《江河水》,但这不是主流,东北音乐的主流有节日的气氛,有春联和双喜字的红,有鞭炮的炸响。从喜庆热闹的东北音乐可以听出东北人的乐观,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出对灾难困苦的遗忘,这也许是值得注意的。
第3个回答  2013-07-26
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生长在东北大平原上的满、锡伯、赫哲、鄂温克等民族很早就是这一区域文化的主流。在历史进程中又吸收融合汉、蒙、回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文化共生的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地域文化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大量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东北地区同样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北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各民族和他们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东北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雄健豪放、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增加了新的因子”。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提起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人们自然会想起东北的民歌、大秧歌、二人转等艺术形式。它们既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典型代表,也是东北满、汉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一书中的第二章开首这样写道:“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萧红未必想到有关音乐的问题,这段文字却有代表性,一般人提起东北民间音乐,往往可能会想到这些,也就是说,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秧歌里,在祭祀中,在二人转和地方戏的舞台上。
  东北民歌是对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族小调的统称。“东北民歌的特点是诙谐、风趣,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他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东北的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的那种热烈、率直、豪放、淳朴的性格。东北民歌的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很少修饰。东北民歌旋律优美、自然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平稳中有时猛然会出现六、七度大跳,是旋律跌宕起伏。同时大量衬词的使用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旋律更加流畅上口。节奏规整,与歌词结合紧密,多采用2/4拍,呈现一种字多腔少,前密后疏的状态,这种节奏形式给自然流畅的旋律以有力的推进,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大秧歌是从关内走来的。张志康先生撰文《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证说:“《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无论怎么说,东北大秧歌是从山海关的那一边走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电视剧《闯关东》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自发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果之一,便是将秧歌带到了东北,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东北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东北大秧歌是集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主要的风格特点与东北文化的总体风格相一致,“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3)他的音乐分两部分,演唱音乐和乐器伴奏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打击乐器和唢呐。东北大秧歌的节奏欢快、泼辣,使秧歌表演更加热烈。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
  二人转艺术同样体现了东北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形成与清中叶,源于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吸收东北大鼓、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构成。它独有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东北人的性格、情感和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文化的内核。二人转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唱本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喜剧效应是其表演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他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等基本功,同时还吸收了许多民间舞蹈成份,如武打、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东北民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表明了二人转在东北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它已成为东北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到唢呐,在东北民歌和戏曲的伴奏中,唢呐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唢呐就没有东北的地方戏曲。的确是这样,如果把唢呐拿掉,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将无法想象。有人曾将东北的唢呐和别个地方的唢呐做过对比,结论是这样:和陕甘一带以商调和羽调为多、旋律凄美温婉不一样,东北的唢呐以宫调、徵调居多,情绪活泼,节奏轻快,调性明亮,旋律激进亢奋,主题大多积极乐观。
  唢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既能吹悲,又能吹乐,刚刚在一家吹过丧葬,反过头又跑另一家去吹嫁娶,它是中国一个很民间的东西。“唢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民间无论是红白喜事,在乐礼中,唢呐都是不可缺少的几件乐器之一。”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和阿拉伯,金元时传入中国。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向纵深进入了。秧歌和唢呐皆非东北原有,东北人何以选中了它们而且在万千乐器中独重唢呐,又何以在接纳、演变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使东北音乐形成“俏浪、喜庆、热闹、火爆”这样一种风格和特点?总观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以热闹和喜气洋洋为主,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其中应该有深深的文化影响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突出特点可以说是俏浪,喜庆,热闹,火爆。这三种艺术形式是东北最普及、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和特色,这与东北文化总体特征相一致。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
  
  说到文化,人们常想到一些古老的经典,但这并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还包含民俗,民俗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中非常结实的部分,而一个地方的音乐往往是一种文化乃至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具体、最彻底的体现。这种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服务于百姓的大众文化,它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东北民俗文化的核心传统与本质精神被挪移到以“二人转”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和艺术中得以释放,“二人转”可视为其他地域了解东北社会以及东北民众的一面透镜。“如同巴厘岛的岛民将戏剧化的‘斗鸡’游戏视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样,东北民众将‘二人转’想象成是说给自己听的一种民间叙事,里面充满了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与社会转型的规劝和理想。”这种俗文化包含着火爆、热烈、风趣、幽默的风格特征,正是这种俗文化以她的鲜活、真挚、纯朴吸引、感动着人们,并为人们所接受。并且通过这种俗文化让我们了解了东北、了解了东北人、了解了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
  东北俏浪的唢呐反映着一种民俗文化的精神,而东北民俗文化也是有渊源的,它的渊源在关内,它和中原文化,和整个华夏文化是分不开的,1985年春,李泽厚先生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乐感文化”说,2005年,李泽厚先生又出版《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他在书中说:“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食衣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尽管深知人死神灭,有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却仍然不畏空无而艰难生活。”
  从李泽厚先生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到东北民俗文化的源头,也可以看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基础。
  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喜庆热闹的,虽然也有略显沉重的民歌《月牙五更》,也有悲伤得让人几近窒息的乐曲《江河水》,但这不是主流,东北音乐的主流有节日的气氛,有春联和双喜字的红,有鞭炮的炸响。从喜庆热闹的东北音乐可以听出东北人的乐观,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出对灾难困苦的遗忘,这也许是值得注意的。
第4个回答  2013-07-26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雪村
《家在东北》庞龙
再有就是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