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长时间呆在空调车内会致人死亡?

如题所述

     

       据汽车行业有关专家分析,由于车厢内缺氧窒息而死。盛夏酷暑,享受车内空调带来的凉爽时,要注意空调的污染问题。密闭条件下,车内的空气通过空调进行内部循环,得不到更新,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会越来越高,同时,车内人员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车内氧气急剧减少,几小时就会使人恶心、昏迷,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亡。


       虽然有的空调可以从车外吸入新的空气,但在汽车停泊过程中,汽车尾气和浑浊的空气都会进入车内,空调使用时间长了,内部就会聚集不少微生物。而且车内空调安装的位置一般正对着驾驶员和乘坐者的呼吸道,大量被污染的空气可直接进入人体,损害人体健康。


       除了以上长时间待车里可能会致人死亡外,还有其他很多情况再车里会致人死亡。


  第一种,打火机不能随便摆放  

  很多司机都有在车内抽烟的习惯,并且习惯随手将气体打火机放在中控台的置物架上,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次性气体打火机中的气体会受热膨胀,塑料壳体会因受热而发生爆炸,一旦与车内一些油料、易燃物质等接近而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种,摩丝、发胶等易燃易爆物品不能放在车内

  夏季车内被暴晒以后,温度通常提高是十几度之多,而这些除了打火机以外,摩丝、发胶、碳酸汽水等可能发生高温爆炸的东西都不能放在车里。基本与打火机原理相同,容易受热发生泄漏和爆炸,即使放在后备箱中不受太阳直照,也容易因温度升高而发生意外,极易引发火灾。


  第三种,碳酸类饮料不宜放在车内

  车内高温会让碳酸饮料饮料受热膨胀,而且容易受热的程度也非常高,膨胀的体积远远大于上面那些危险品,也就是说这些碳酸饮料是最容易在车内出事故的,虽然不会发生什么爆炸、自燃一类的大问题,但是想一想,有瓶可乐在车内肆意喷射,车里会是怎样的惨状,恐怕最好想收拾一下都困难了吧。


  第四种,老花镜和放大镜不能随便摆放

  老花镜和放大镜不能放在车内。因为老花镜属于凸透镜,容易将光线聚在一起,如果长时间聚焦光线,导致焦点温度过高,除了加快内饰的老化程度,严重的还会烤坏车内的塑料饰板,甚至导致车辆自燃。放大镜和老花镜的原理差不多,都能聚焦光线从而引发焦点温度升高。因此,盛夏这类能聚焦光线的物品也要清理出车厢。


  第五种,电池类不能在车内长时间放置

  一些爱好摄影的车主经常会在车里放着照相机、摄像机和备用电池。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对于一些电子产品来说,如数码相机、MP3、手机等,这类物品均由精密的电路板和其他零部件构成,长时间暴晒,虽说爆炸的可能性甚小,但却容易让这些电子产品损坏。而电池放在车里则更危险,高温环境下电池会发生鼓包甚至爆炸的危险。


  第六种,药品、食品也不要长期放在车内

     药品、食品虽然不会爆炸,不过过高的温度会加速他们变质和腐败的过程,也许你看着说明书并没有过期,但是因为车内的灼烤,提前变质了,然后在你胃中变成了炸弹,轻则跑肚拉稀好几天,重则食物中毒送医院抢救,这样的悲惨未来谁也不想享受吧?



以下来源于网络:

情侣车内死亡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6-06/08/content_145220.htm

夏季预防车内六种炸弹http://auto.sohu.com/20110713/n313266279.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长时间呆在空调车内会致人死亡,是真的吗?】

       

  每年夏天,车内开空调不当致人死亡的新闻不断报道刷新新闻网站标题,百度搜索“空调车 死亡”,找到约3,300,000结果。

     2013年6月,杭州某小区地下车库,汽车开启了发动机和空调,车厢内空气不通,导致一对男女死亡。

  2012年7月,郑州一老人猝死于空调车内。

  2010年7月,河南某电视台主持人在车库内开空调死亡。

       ……

 

       【酿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网络上流传的解释是这样的:“汽车停止行驶后继续使用空调,就会让发动机怠速空转,儿当发动机怠速空转时,由于燃油燃烧不充分,废气中往往会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随废气排出的一氧化碳就可能聚集在车辆周围,并通过空调系统进入车内,再加上开空调时车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时间一长,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车内人员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逐渐减少,他们便会不知不觉中毒而失去知觉,导致窒息死亡。”

         汽车废气中包含多种有害物质,加上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很难感知自己是否中毒,就算感到不适,中毒者也没有力气去开门通风了。

        

      【在什么条件下呆在空调车内会中毒?】

 

        果壳网友wolf.扬风对“汽车内午睡空调开十五分钟会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你自己想想在京城魔都之类地方堵车一小时的后果就明白了。”

        无独有偶,重庆时报记者的实验也说明在封闭车中呆2小时不会导致窒息,氧气浓度不会有太大变化。

        恰好我在的城市曾经进行过公交车空气质量改革,那么长时间呆在公交车上是不是更容易死亡呢? 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发现原来只有在以下两种特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人死亡。

 

       情况一:在车库内停车开空调

 

        去年8月,《潇湘晨报》记者做的模拟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点。实验人员将一辆小车停在车行烤漆房内,将汽车空调打开并保持外循环状态,车门窗关闭,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不同时间车内的一氧化碳含量。

      0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0ppm,车内温度约20℃,感觉舒适;

      1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5ppm;

      3分钟,一氧化碳检测仪警示灯开始不停闪烁;

      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65ppm,检测仪警示灯保持闪烁并震动;

      1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70ppm,检测仪警示灯保持闪烁并震动;

      2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91ppm,一氧化碳检测仪警示灯不停闪烁报警。进入烤漆房有明显窒息感,进入车内1分钟后能明显感觉到不适。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即是是在外循环的模式下,即是我们使用的汽车空调本身有一定的换气功能连续开启空调25分钟就可以导致不适。所以说长时间堵车时应该尽量关闭空调,开窗通风。

 

        情况二:待在烈日暴晒下的车里

 

       美国每年有30名以上儿童因为被单独留在轿车里而死于中暑。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凯瑟琳·迈克莱伦说,即使在相对温暖宜人的日子里,暴露在阳光下的轿车,车内温度也会上升得非常快。比如,轿车在阳光下停60分钟后,其车内温度会从相对舒服的22℃直线上升至47℃。即使将车窗打开一条缝,也几乎无法阻止车内温度的上升势头。

 

       夏季阳光照射在车体上,车顶棚、车内饰件物品都会在吸收太阳光后产生热量。车窗紧闭时,热量无法消散,越积越高,会达到一个极限温度。这个温度,如果车内有人,足以让人处于高温下窒息。有人做过在车上将鸡蛋烤熟的实验,温度很高时的车内的炎热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成人尚且不能忍受,何况孩子被误锁在车内呢?

     

       【我们应该怎么做?】

 

      轿车如果停在密闭车库内,车内不要直接开着外循环,否则汽车排放的尾气倒灌入车内,引发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中毒。

     无论使用外循环还是内循环,无论是否开启空调,在车内休息时间都不宜过长,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里,对于免疫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更不宜长时间呆在密闭的车内。

     在室外,在车内开着空调睡觉,必须将车窗留一条两三厘米宽的缝隙,且每小时通一次风。

     炎热的天气里尽量不要停留在密闭的车中。

 

   

     【开车开空调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边吸烟边吹空调严重损害呼吸系统

      空调温度过低可能导致感冒

      进入车内直接开空调会费油

      不关空调直接熄火加重发动机负担

      长期开空调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空气侵入呼吸道

      

     【参考资料】

      回答部分内容引用自以下网页,再次表示谢意

      深圳新闻网:情侣在空调车内睡觉死亡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6-06/08/content_145220.htm

      重庆时报:在车门密闭的车内时间长了会窒息?不会!

      http://cq.qq.com/a/20111028/000279.htm

      果壳问答:汽车内午睡空调开十五分钟会一氧化碳中毒? 

       http://www.guokr.com/question/310655/

      百度搜索结果:带在空调车内死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6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氧化碳中毒。发动机工作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充斥车内,空气不流通,长时间的话会致死。
第3个回答  2013-07-26

  【事件】空调车内老人猝死

  2012年7月30日,海滩街与岗杜北街交叉口向北100米处,在附近上班的王先生听见一阵急促的鸣笛声,打开门伸出头张望,原是一位开着白色轿车的车主在门口倒车,但一辆土黄色的雪佛莱挡住了他的去路。

  

  白色轿车车主鸣笛示意雪佛莱挪车让路,可是,车内并无动静。无奈之下,车主走下车,透过车窗看到,坐在驾驶座上的老者倒在车内。

  随后,车主拨打报警电话,民警赶到现场后,砸碎车窗玻璃,将其救出。

  郑州人民医院的急救人员发现,老人已无生命体征。

  据目击者王先生称,早上7时许,一位大约60岁的男子开着雪佛莱轿车,将车停在他店门口的一块空地上。老人朝对面一个名叫“石头”的理发店望了望,理发店店门紧锁。老人看了看表,又过了十来分钟,从兜里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随后,他坐在空调车内等待。

  据了解,他是对面“石头理发店”的常客。

  【提醒】空调车内不宜长时间休息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许萌说,老人戴有心脏起搏器,说明他本身心脏不太好,这种情况下开着空调在车内休息时间过长,就有诱发心脏骤停的可能。但具体死因暂不清楚。

  在车上开着空调乘凉有危险,很多车主大都意识不到这点。

  河南新纪元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维修站技术总监吴自亮解释说,汽车的空调系统分为内循环与外循环两种,大多数人都喜欢开内循环空调,内循环制冷效果更好,但车内环境密闭,如果在车内休息时间过长,易导致缺氧。外循环的制冷效果虽然不如内循环,但可使车内外空气流通。

  吴自亮建议,在汽车刚发动时,最好使用内循环,半个小时后,应将其关掉,使用外循环,或者开窗让新鲜空气进入车内,改善空气质量。

  他还强调若是轿车停在密闭车库内,车内开着外循环,汽车排放的尾气倒灌入车内,易引发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中毒。

  无论使用外循环还是内循环,在车内休息时间都不宜过长。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更不宜长时间呆在密闭的车内。


  【在密闭的车内,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人又能坚持多久,是缺氧、呼吸困难,还是窒息?】

  实验者带着还原真相的决心,亲自做了一番实验。

  实验装备

  工具:四合一气体测定仪(具有检测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易燃易爆气体浓度的功能)

  温度计和湿度计(用于检测环境变化)

  秒表(用于测定脉搏和心率变化)

  车辆:老款黑色宝马745i(这款宝马从外锁住车门后,车内人员无法从内打开)

  先用汽车尾气试探测定仪

  测定密闭车内的氧气含量变化是实验的重点。

  我们决定先用汽车尾气来检测四合一气体测定仪的可靠性。我们发动一辆汽车,将测试导管插入,打开测定仪测试。1分钟后仪器显示,初始数据为0的一氧化碳含量迅速飙升,20ppm、35ppm、45ppm、60ppm、85ppm……手中仪器发出尖锐的报警声。

  接着,我们用温度计和湿度计分别在室内、车内测试数据,发现读数有变化。

  将车窗打开通风10分钟

  为了排除环境干扰,我们将宝马745i置身于开阔通风的室外街道。下午2点半,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感觉微凉;室外温度17℃,有微风;湿度76%,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其它气体读数均为0。

  实验开始前,我们将车门和车窗打开通风10分钟,以求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由3人配合共同完成,女记者在车内体验、测试并记录感受,男记者在车外观察、拍照、记录过程。


  测量车厢内氧气含量




  在车外监控本次实验


  14:45,实验正式开始。

  14:50

  车内气温19℃ 湿度72% 氧气含量20.9%

  心率90次/分钟

  开始有些紧张,

  心跳比平时略高

  心情忐忑,脉搏加快,把车外同事手机号设成了快捷键。要在车里整整坐两三个小时,从上午开始,我就特意没有喝水,免得实验时出现“内急”的尴尬。害怕在车内无聊,我特意带了一台笔记本、一个ipad和一本《卑鄙的圣人曹操》打发时间。

  在我坐进了745i的副驾时,外边的那个同事拿着野外用的收折凳,坐在了这辆车的旁边。我突然想起网上流传的在车上睡觉“挂掉”的消息,不禁还是有些忐忑。在车里,虽然能清楚地听到车外同事的讲话,还笑着跟他们挥手,但心里还是有点“虚”,脑海中不断闪现着万一我睡着了,万一车外的同事也睡着了,我如果也窒息了该怎么办?

  “咚咚咚……”车外同事的敲窗声把我从想象中拉了回来。此时是14点50分,窗外仍旧下着细雨,距离我坐上车两三分钟,感觉比车外暖和一点,温度显示为19℃,湿度72%。

  通过仪器测定,此时的氧气含量仍旧为20.9%,车内除了有很多车中都存在的一些皮质异味外,我没有其他不适的感觉。怀着做实验的小兴奋和各种想象的忐忑,我的心跳为90次/分钟,略高于平时的心跳。

  15:30

  车内气温21℃ 湿度60%

  氧气含量20.9% 心率76次/分钟

  车内气温升高了

  但没有什么不适

  40分钟了,车内氧气浓度竟未变化。

  两三个小时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打游戏呗!拿出ipad切西瓜,手指来回滑动屏幕间,可惜没能打破自己之前创造的1分钟1230个的纪录就过去了半个小时。

  “咚咚咚”又来敲窗户的同事打断了沉迷在游戏中的我,抬头发现外边的雨已经比刚才大了一点,他们两人已经从收折凳上“转移”到了我旁边的一辆车上。

  此时,我测得车内温度升高到了21℃,湿度却减少到了60%,通过车窗看到同事在外面冷得发抖,车内却感觉不到车外的凉意。我在车内仍暂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已经从想象窒息阴影中走出来的我,测得脉搏为76次/分钟。

  16:00


  车内气温22℃ 湿度56% 氧气含量20.9%


  心率74次/分钟

  开始有点睡意了,

  可氧气浓度还是没有变

  1个小时过了,氧气浓度仍为20.9%,我怀疑车窗没关。

  就在我做完上车的第二次测试后,我突然发现,在车外帮我拍照的同事吸引来了围观的人们。

  得知我们在做车内的密闭实验时,其中一个驾驶员提出,他认为夏天天气热和车辆在暴晒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人的窒息,他觉得像现在这样凉爽的天气应该不会窒息。

  话痨的我已经独自呆了一个小时了,很想跟外头的人聊聊天,可惜我能听见他们的谈话,他们却听不见我在说什么。幸好,我的电话响了,主任来催稿子了,平时觉得主任的催稿电话就像“催命连环call”,这时候能说上两句话感觉还不错,呵呵。

  16点,我测得的数据是车内温度22℃,湿度下降到56%,此时的我已经在车内呆了一个小时,脉搏为74次/分钟,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适,也没有感觉到一些网友所说的闷热和呼吸困难,只是开始有一点点的睡意了。

  可是,这时测得的车内氧气浓度仍旧为20.9%。是不是车窗没关好?脑袋里闪过这个念头。觉得奇怪的我特意做了检查,发现都是反锁好了的,而车也处于内循环状态。

  16:30

  车内气温21.8℃ 湿度56%

  氧气含量20.9% 心率76次/分钟

  偶尔觉得有点闷,

  但并没有感到热

  实在是有点困,特别想小睡一觉,心率稍微上升了一点点。

  检查完车窗后,拿起《卑鄙的圣人曹操》,翻了几页就感觉有些晕乎乎的了,于是在车上打起瞌睡。车上毕竟不能打直了睡,蒙蒙眬眬地小眯了一会儿。“咚咚咚,你没事吧?”原来是同事看到我在车里没什么反应,就敲窗门叫醒了我,怕我也“窒息”了。

  刚被叫醒,从半躺状态坐了起来,发现16:24,突然觉得有些胸闷,感觉心跳有点快,测得此时的脉搏为84次/分钟,我看到车内温度为21.8℃,湿度仍为56%,偶尔觉得有点闷时会深呼吸两口气,但并没有感到热。我想,也许是因为车内空间还算大,而我的肺活量不够大,当初要是两个人上车测试就好了。

  16:30,心率恢复到76次/分钟。

  让人非常意外的是,我们在车内测得的氧气浓度仍旧为20.9%。觉得奇怪的我再一次检查了车窗、门、天窗是否关好,还特意打电话询问了工作人员我们的车是否处于内循环状态,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

  17:00

  车内气温21.5℃ 湿度58%

  氧气含量20.9% 心率75次/分钟

  感觉轻微头疼,

  空气不太清新

  起来后,又打开电脑,可惜发现我竟然没带3G卡,网是上不了了,工作一会儿写稿子呗!写了10多分钟,可能由于在车内没有肢体活动,感到后背稍微有一点点发凉,估计现在室外已经开始降温,车内温度也逐渐下降为21.5℃,车内湿度又上升到了58%,此时我的脉搏仍旧很平稳,为75次/分钟。

  距离坐进车里已经两个小时了,除了有些无聊想打瞌睡,不知道是随着时间增加仍旧有些害怕还是什么,感觉有点轻微头疼,空气不太清新,可是仪器上氧气浓度仍为20.9%。觉得奇怪的我已经前后三次检查了车窗、车门、天窗是否关好,同时检查车是否处于内循环状态,结果告诉我,确实处于内循环的密闭环境。

  做这样的实验,有时候会紧张,有时候又会发呆,反正得坚持下来。

  17:30

  车内气温21℃ 湿度58%

  氧气含量20.9% 心率74次/分钟

  除了有些闷,

  其他都还好

  同事告诉我,马上就要结束了,嘿哟!突然就觉得头似乎不疼了,但是我看到外边的雨已经有点大了,玻璃已经被雨点弥漫得看不清楚外边的景色了。

  除了觉得车内有些闷、空气不太清新,没有其他不适的感觉,心率仍旧为74次/分钟,稳定的心率也证明了这一点。此时,测得气温下降到21℃,湿度为58%。可是,此时已经过去两个半小时了,车内的氧气含量仍旧为20.9%。

  在同事为我打开车门那一瞬间,我顿时感到新鲜的冷空气扑面而来。此时,我们在外面测得温度为15℃,而室外的氧气含量仍旧为20.9%。

  实验证明,在密闭的车内呆两个半小时,车内氧气浓度并没有任何变化。而记者的心率也很稳定。

  这跟我们所想的,在密闭的车内呆太久,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是不一样的结果。

  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验结束后整理记录下各项数据 


  在密闭的宝马745i车内呆了两个半小时,为什么车内氧气浓度没什么变化,而记者除了感觉有些闷、空气不太清新,并没有其他不适,心率也稳定呢?


  为什么报道中那个女子被锁在宝马车内一个多小时,又差点窒息呢?

  再密闭的车辆也是通气的

  市内一家宝马4S店的技术总监告诉我们,我们用于实验的宝马745i有三个换气通道,前挡风玻璃下2个,后排座附近有1个。当车辆关闭门窗,将空气循环调置于内循环时,就属于一个完整的密闭空间。

  但是,出于安全考虑,任何车辆都不会完全处于密封的状态,包括我们用于测试的宝马745i。当车辆开启外循环时,可与外部环境直接通风并换气,当切换到内循环时,换气通道关闭又不完全封闭,还是有少量空气会与车内进行交换。

  一般情况下,坐在车内的人不会因缺氧而呼吸困难,最多只是感觉有些闷,如果不止一人在车内,还会感觉温度会慢慢升高一些,这是因为大家共处一个密封环境造成的。

  肥胖和脖子短的人车上睡觉要注意

  西南医院急救部副主任任小宝告诉我们,人在缺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窒息。所以一些人在车内睡觉死亡时,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是窒息身亡。

  “可是,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车内的氧气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将这一实验结果告诉任教授后,他分析,如果不是因为缺氧窒息,那么可能报道中那个差点窒息的女子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疾病。再加上她与男友吵架后情绪激动,有可能出现假窒息的状况。

  任教授还特别提出,睡觉时人的心跳和脉搏会稍缓一些,一些喜欢在车上睡觉的人可能因为在睡眠中吸入的氧量不够而窒息。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就是指睡眠期间呼吸暂时停止,这样也可能造成缺氧而窒息。”他提醒肥胖和脖子比较短、气道狭窄的市民,在车上睡觉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这两种情况容易造成车内缺氧窒息】

  1.在车库内,车里吹着空调

  2011年8月20日,浙江常山县天马镇某小区内,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在男子家车库里的轿车内身亡。

  警方调查,初步断定造成两人窒息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车辆废气排入密闭的车库,又循环进入车内,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曾有人做过实验,刚进入车内时,一氧化碳0ppm、二氧化碳0.028%。在密闭的车内开空调约半小时后,一氧化碳16ppm(相当于20毫克每立方米,现行国家标准不能大于10毫克每立方米)、二氧化碳0.073%(国家标准不能大于0.10%)。

  但这也不是说车停在空旷的地方就可以高枕无忧,车停在室外开着空调,时间长了空气质量也会很差,所以最好把车窗留点缝隙以便于换气。

  2.处于烈日直射下的车内

  今年8月2日,安徽安庆市民朱昌兴快3岁的乖乖女被幼儿园的校车接走。然而小孩被遗忘在校车上,炎炎烈日下,在封闭的车厢里,被困足足8个小时,被发现时已没有了气息。

  美国每年有30名以上儿童因为被单独留在轿车里而死于中暑。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凯瑟琳·迈克莱伦说,即使在相对温暖宜人的日子里,暴露在阳光下的轿车,车内温度也会上升得非常快。比如,轿车在阳光下停60分钟后,其车内温度会从相对舒服的22℃直线上升至47℃。即使将车窗打开一条缝,也几乎无法阻止车内温度的上升势头。

  幼儿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成人肯定差很多,一般体温超过38℃,小孩就会出现不适感,超过39℃就属于高烧,过了40℃就会有生命危险。

  夏季阳光照射在车体上,车顶棚、车内饰件物品都会在吸收太阳光后产生热量。车窗紧闭时,热量无法消散,越积越高,会达到一个极限温度。这个温度,如果车内有人,足以让人处于高温下窒息。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

  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120731/n349450091.shtml

  腾讯新闻:http://cq.qq.com/a/20111028/000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