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信错人的典故

类似不听身边的人反而听信其他人的像是战国时期或三国演义的都可以国内外的越多越好,但要简洁

是非成败关键在于用人。常言到,“选好一个人,能够造福一方,选错一个人,就会贻害一方”。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关键时刻往往就得不到准确的判断。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就是用错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典出《史记�6�1卷八十一�6�1廉颇蔺相如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战国时,赵名将赵奢之子名括,少时熟读兵书,常于人前论兵事,虽其父赵奢不能难之,以为天下无能及己。众人皆服其才,惟其父以之夸夸其谈,难委以重任。一日,秦兵攻赵。赵大将廉颇见秦兵势大,便坚壁固垒坚守之。秦兵无法取胜,便使离间计。言廉颇惧秦兵,而秦则忧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竟信秦兵之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敢抗敌,便以赵括代廉颇。赵括全无作战经验,仅擅论兵法,不知变通,全改廉颇持久抗战之谋略。秦将白起闻之大喜,先用计佯败,后截其粮道,将赵兵一分为二,团团围住,赵兵粮绝。赵括企图突围,为秦兵所射杀。长平一役,秦兵尽俘赵卒四十万,悉遭坑杀。“纸上谈兵”。原指仅在纸上论用兵之道,后喻不切实际之空谈或议论,常用此语。当然,这里秦国方面使用了反间之计,但可以看出用人之重要。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出名的一段,大家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失街亭,完全是用人上的失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大家都非常清楚,而且他任用自己的敌人管仲为相,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他的成功与他重用管仲有着直接的关系。齐桓公即位以后,任用管仲,鲍叔,高奚等人整顿齐国的政治,实行国野分治,五家连兵的制度,开发渔商盐业,发展经济,振赡贫穷,奖励贤能,齐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后,齐国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齐相管仲病重,桓公为今后的国事忧虑,亲自来到管仲的病榻前询问此后谁可为相国,管仲直言指鲍叔不可为相,因为他善恶太过于分明了,见人之一恶而终身不忘,不适合做相国。易牙、竖刁、开方都是奸佞之臣,绝对不可亲近。惟独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而不忘公事,可以治理国家。然而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管仲死后,齐桓公终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亲近并重用了管种认为最不可用的三个人,终于导致了齐国内乱。齐桓公病重的时候,长卫姬和易牙,竖刁把齐桓公所居住的寝宫用围墙砌死,不许外人进入,也不许宫女进去送吃的,齐桓公最后被活活的饿死。桓公一死,易牙开始追杀太子,太子逃到宋国,宫中五位公子相互攻杀,争夺王位,宫中没有人为齐桓公收尸入殓,尸体在床上腐烂发臭,直到无诡即位,桓公死了已经67天,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出宫门,无诡草草殓尸入棺待葬。从齐桓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用对人与用错人截然相反的结局,可见用人的重要性。历史上有很多用人的典故,是非曲直自然明了。所以,选人用人可不是一般的小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2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不听劝告,执意让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驻守街亭,并嘱托其当道扎寨以拒魏军。结果马谡不遵诸葛亮嘱托,不听王平劝阻,乃上山扎寨,随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退守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2个回答  2013-08-12
谭嗣同信袁世凯 导致被欺骗 招来杀身之祸 戊戌变法也失败
第3个回答  2013-08-12
彭越错信吕后。元后错信王莽。
第4个回答  2013-08-1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