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处理污水原理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以及主要有哪些微生物在起作用?

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的一种工艺,因而也称为污水的生物处理。
  
  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藻类、真菌、立克次氏菌、枝原体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类群,其中与废水处理密切相关的是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中的某些种类。
  1、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三种。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多种细菌所组成的菌胶团。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中,每20~30min可裂殖一次,生成2个细菌。
  2、丝状菌:是一大类菌体细胞相连而形成丝状的微生物的总称,也称为丝状微生物。包括丝状细菌、丝状真菌和丝状藻类等微生物群。丝状菌在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是活性污泥絮体的主要骨架材料。如丝状菌数量不足,则无法形成活性污泥絮体,不能进行高效的泥水分离。从而无法获得清澈的上清液,使出水浑浊。但当丝状菌过多时,会导致活性污泥膨胀。
  3、原生动物:在废水活性污泥处理法中,原生动物主要有三类:肉足类、鞭毛类和纤毛类。分别有代表生物变形虫、鞭毛虫和纤毛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1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

该法中微生物所需氧由鼓风曝气供给,生物膜生长至一定厚度后,填料壁的微生物会因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及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的脱落,并促进新生物膜的生长,此时,脱落的生物膜将随出水流出池外。

生物接触氧化法也称淹没式生物滤池,其在反应器内设置填料,经过充氧的废水与长满生物膜的填料相接处,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废水得到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在运行初期,少量的细菌附着于填料表面,由于细菌的繁殖逐渐形成很薄的生物膜。在溶解氧和食物都充足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十分迅速,生物膜逐渐增厚。溶解氧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凭借扩散作用,为微生物所利用。但当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时,氧已经无法向生物膜内层扩散,好氧菌死亡,而兼性细菌、厌氧菌在内层开始反之,形成厌氧层,利用死亡的好氧菌为基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厌氧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数量上开始下降,加上代谢气体产物的逸出,使内层生物膜大量脱落。在生物膜已脱落的填料表面上,新的生物膜又重新发展起来。在接触氧化池内,由于填料表面积较大,所以生物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时存在的,使去除有机物的能力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生物膜在池内呈立体结构,对保持稳定的处理能力有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