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一天中的12个时辰,在现代分别指什么时候?

具体!!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分别对应23时至1时、1时至3时、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我国古代纪时辰时,一般采用十二时辰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即为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扩展资料

时辰的历史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4、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2
子时:23 点到隔日 1 点

丑时:1 点到 3 点

寅时:3 点到 5 点

卯时:5 点到 7 点

辰时:7 点到 9 点

巳时:9 点到 11 点

午时:11 点到 13 点

未时:13 点到 15 点

申时:15 点到 17 点

酉时:17 点到 19 点

戌时:19 点到 21 点

亥时:21 点到 23 点

两个小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上新一天的分界线是午夜十一点,而不是现行公历使用的十二点(零点)。
第3个回答  2020-07-26
子时:23 点到隔日 1 点
丑时:1 点到 3 点
寅时:3 点到 5 点
卯时:5 点到 7 点
辰时:7 点到 9 点
巳时:9 点到 11 点
午时:11 点到 13 点
未时:13 点到 15 点
申时:15 点到 17 点
酉时:17 点到 19 点
戌时:19 点到 21 点
亥时:21 点到
第4个回答  2013-07-22
一天中的24小时。每个时辰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