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画的真假

哈哈

以古画为例:

一、从题跋上辨别

题跋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的人之题跋,后人的题跋。一件书画的题跋,也有对此件作品否定的,那也算讲真话了,这毕竟很少见。

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或者考证它的真伪。于是有许多作品仗着题跋增加了后人对它的信任。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作伪情况。

二、从纸质上辨别

古人写作书画,一般是在纸或绢上。因此,如果能对历代绢、纸有所了解,对鉴定书画的真伪尤为有用。

中国绢的发明在纸之先,用绢来作书画的年代也比较早。不过绢有一个缺陷,就是保存的时间没有纸那么长。

无论保存得有多好,不受任何意外损伤,只是空气的自然浸蚀,年代久远的绢就会变得糟脆。百年以上的绢,已经没有韧性了。

明代初年的绢,至今已经腐得不能碰触。而宋的绢,因裱托得比较好,目前还可见到,至于宋代以前的绢,虽然有,但也已经辨不出模样了。

宋代以前的纸,有若干种类,其材料是什么,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传世的古纸,主要有棉纸和麻纸。从表面上看,棉纸有点类似今日的宣纸。麻纸的纹理要比棉纸粗疏一些。棉纸和麻纸中都掺和有丝。棉纸丝短,麻纸丝长。

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鉴定纸的年代:取一旧纸,浸泡在水中,然后用针来挑。如果是宋纸,那么必然有很多绒,而且无论如何破碎,仍然可以装裱。宋代以后的纸,则不可能这样。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真纸并不平匀,膜皮如虫蚀之状,而且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其颜色则无论里外、凹凸,均系一致。

伪造的绝代,因为是用颜色染成的,厚则深,薄则浅;里则淡,外则重;凸则有,凹则无。因为质地不同,其受色的程度必然不一样。

三、从装裱形式上辨别

装裱与书画本身的关系要间接一些,但有时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各个时代的绫、锦,其花纹、色泽多不相同,装裱的式样也有出入。前人的收藏印多盖在裱件的接缝上,这就必然同装裱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如著名的宋“宣和装”,故宫博物馆藏的梁师闵《芦汀密雪图》是个较典型的例子:玉池用绫,前、后隔水用黄绢,白麻笺作拖尾,连本身共五段。玉池和前隔水之间盖“御书”葫芦印,前隔水与本身之间盖双龙玺及年号玺各一,本身与后隔水之间盖年号玺二,拖尾上盖“内府图书之印”,共用七玺。

“宣和装”虽有例外,但这是比较标准的格式。不少赝迹上的伪宣和玺,往往是漫无规律,乱打乱盖。金章宗也用七玺,染清标常在前、后隔水上用两印。乾隆用五玺、七玺、八玺、十三玺不等。

扩展资料:

其它一些证据:

一、别字:

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二、避讳:

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

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做旧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做旧骗术就应运而生。

  纸绢做伪主要包括:做旧色、旧污和旧残。

  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的颜色。

  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儿,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是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另外,还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或用黄蘖、烟叶、茶叶、栀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做旧色的方法: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的薄质纸类。

  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然后用两手捏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易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

  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后再染色。染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等。

  辨别方法:了解了一些做旧色的方法,我们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它的真假。

  1.看:总的说来,古旧纸、绢的旧色,直观感觉应是自然、平和、洁净、正反颜色匀透、纹理清晰。新做的旧色看上去火气、颜色不均,纸绢面也欠清洁,纹理不清,而且起毛。真品纸本旧色一般是褐色、黄褐色及淡灰色较多。新做旧的颜色粗看无别,细看觉其中带有黄绿色。

  做旧色又分书画芯和裱件做旧。

  在书画前做旧色的,书写和绘画以后,字迹清晰,墨色、色彩及印油仍保持原色。在书写和绘画后做旧色的,细心观察可见有淡淡的一层颜色蒙照在字迹或画面上,有时还可见做旧色时留下的刷痕。特别是裱件做旧色的,比较容易辨别,最容易看出的是颜色不均。因为裱件至少由三至四层纸合成,所以,颜色不容易将四层纸全部渗透,只要将卷杆上的包纸打开,就可发现里面纸的颜色不均或呈白黄色,卷杆也受污染。

  2.闻:真品的旧纸绢闻时觉有旧灰气、烟气等气味。新做旧色的纸绢闻时觉有刺鼻的颜料气味及胶味儿。

  3.照:真正的古旧优质纸对光照,透光度好,纸帘也清晰可见。即使某些纸有厚薄差异,透光度有所不同,但纸帘的感觉是自然的。新纸做旧,由于染色不均及揉搓,因此透光度差,纸帘也模糊不清。

  旧绢对光照与纸恰恰相反,由于年久摩擦等原因,绢丝受损散脱导致绢面厚薄不一,对光照时,有的透光度较好,有的透光度则差,但有一点比较好掌握,因绢酥脆失去了机械强度,不能将其随手牵拉,否则就会破裂。

  另外,还可放在强光处,但不要在太阳光下直照。如靠近窗前、走廊里,如果是古旧纸绢,经数天后,纤维内部结构会受到一定破坏,从而降低机械强度,但其颜色在短时期内不会明显表现出来,因为光对它们的破坏是潜移默化的。

  4.洗:旧纸绢经水清洗后,旧色基本上不受影响,只显干净,洗出的水呈棕黄色(茶色),但水质较“纯”,放数日后底层仍没有沉淀物。新做旧的颜色经水清洗后,纸绢颜色明显变浅且不均,洗出的水色新呈黄绿色,纸本因染色时由于揉搓纸面出现纸疙瘩。

  字画做残种类很多,如弃角撕口、虫洞、折印、断字等。

  l.做弃角撕口的方法:弃角撕口,顾名思义是将书画芯用剪刀、刀片去掉某一角或在某一段上破口。

  2.做虫洞的方法:用刀刺等方法,在洞眼上抹上尘土,便可得“旧”虫洞。

  辨别方法1.弃角撕口的辨别方法(l)看:纸本缺角或裂口的断层面,大都光洁利索,即使有毛茬的也短而少。特别是非常酥脆、发硬的更易脆裂,裂口处基本上不见“藕断丝牵”的毛茬,稍碰裂口即碎成粉末。

  新做的纸本破口的断层面毛茬长而密(尤其是用手撕的),即使是用刀刺形成的硬口,经过再次加工后口面也会溢出较长毛茬,并具有一定抗拉力。笔者曾见过一副对联,破口是在对联的三分之一处,用手撕的,裂口容易吻合,毛茬较长,抗拉力也较强。明显是新做的。

  如果是旧绢上原有的破口,此纸口更易辨别。因为锦绢容易老化酥脆,破口一般都是参差不齐的,毛茬短秃,无抗拉力,一触即碎,并伴有粉尘飞扬。又因为丝织物不能像纸那样可用手随意撕口,即使强行撕口,周边绢丝的经纬线必定要受到影响,导致歪斜,不易于书画。如果书画后做裂口,装裱质量又不佳,那么,画意非变形不可。如果是托纸后做裂口,就显得更假了。所以,要想在新绢上做出陈旧的裂口效果是非常难的。

  (2)洗:由于陈旧的画芯是自然泛旧色,除用化学试剂清洗外,毛茬不会褪色,温水浸泡后也不能随意提取。新做裂口的画芯,一般来讲事先都是做了旧色的,毛茬过水以后,泛灰白色至白色(上面那副对联就是如此),浸水后也易提取。

  2.虫洞的辨别方法(1)看:自然的虫洞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洞口边缘光洁锋利。严重受虫蛀的画芯洞眼是密密麻麻的,有圆形、十字形。还有似条状虫样的,像一条条活虫浮在画芯上,使人毛骨悚然。虫洞虽小,要做出它的“神似”并非易事,所以做假的虫洞,一般只觉有残洞感,能做出“形似”就算不错了,因此,真假虫洞是较易辨别的。

  (2)找:做假人做残为的是经营获利。有的破在空白处,有的破在画意处,还有的破在题款、落款以及图章处。笔者曾见有一幅花卉册页,做残的方式很巧妙,是用刀做的硬口,这个硬口是沿着树叶子的形状而做的(叶子的边缘),且只做了半边叶,当颜色着纸洇开后,加上画面又脏,一时很难看出破绽(当然,要与作者在做画时自己所裁补的硬口相区别)。做假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转移视线,故弄玄虚。如在图章上破口破洞,就会影响观其图章的全貌,这样,在鉴别时由于看不清字的笔画而产生混乱,以达到他们骗人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隐
藏的破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4
看飞白自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