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是如何引发缅甸战争?

如题所述

  清乾隆与缅甸战争原因:
  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 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掸族土司的部队以军事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自身安全曾向两国都缴纳这贡赋)。
  这些内地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有些并不屈服。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乾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政策。
  当乾隆皇帝从平定新疆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 遂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
  贡榜王朝 内容介绍:
  贡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1752~1885) 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译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这个王朝初期被引入一个扩张主义时代,一度称霸中南半岛,并四度击退中国军队,但后来被英国打败后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国兼并,标志者长达600余年的缅甸主权国家的消失。
  清缅战争内容介绍:
  清缅战争,亦称中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中国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9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中缅边界战争不断,双方军队集结于滚弄江畔,武装对峙。耿马十四世土司罕朝瑷睿眼不凡,认为胞波情谊胜于战争,于是他决心化干戈为玉帛。努力从中斡旋,致使双方驻军撤离,实现了和睦友好。为纪念双方的和解及边境的安定,罕朝瑷于傣历1140年在耿马土司衙门东南建景戈白塔。白塔巍峨壮现,气势宏伟。土司竖碑铭文,永志中缅友好。

从此,每年泼水节,耿马四方各族群众纷至沓来,聚会于白塔之旁,俗称“赶白塔”。人们熙熙攘攘,烧香的、朝拜的、观光的、购物的,僧俗达数万人之众,热闹非凡.
第2个回答  2013-07-29
清初,中国和缅甸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地域毗邻,民间来往很是频繁。乾隆十八年,通过与缅甸关系较密切的云南茂隆厂主吴尚贤的介绍,两国开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许缅甸使节来华,这是两国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但这良好的开端却由于不久发生的缅甸内乱而中止。从乾隆二十年起,缅甸军队不断侵扰清朝耿马、孟连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缅军甚至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云贵总督刘藻遣兵征讨,因指挥失宜,反为其败。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学士杨应琚自陕甘移督云南。杨应琚到任后,指挥军队击退了缅军的进犯,收复了失地。但杨应琚却因此而傲慢轻敌,贪功启衅,他白普洱移驻永昌后,致书缅甸国王,声言将率大军数十万征讨,要缅甸投降。于是缅甸起兵迎战,双方战事再起。清军数战不利,缅甸军队乘机进扰云南。乾隆帝闻讯大怒,诏逮杨应琚至京,赐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兵败退回,明瑞也自尽身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9
1753年,缅甸内乱,木梳部酋长瓮藉牙借机拥兵自封为新缅甸王。宫里雁不服,率部众攻打木梳部。这场战争持续多年,直到瓮藉牙死后才分出胜负。1762年,宫里雁兵败,欲归附清朝。云贵总督吴达善听说宫里雁有一件七宝鞍,便向他索要。宫里雁不允,便被吴达善驱逐出境。宫里雁率残部投奔孟连土司刁派春,却被刁派春捕获后献给吴达善。后被吴达善杀害.
囊占,宫里雁的妻子,一个具有神话般天才的奇女子。和宫里雁一起被孟连土司刁派春掳获。刁派春垂涎囊占的美色。那囊占虚与委蛇,假意答应刁派春的要求,却在婚礼的当天晚上杀死刁派春替夫报仇。然后带领桂家旧部逃到孟艮部落,成功说服孟艮土司,借兵入侵云南。欲杀吴达善替夫报仇。这一事件,成了清乾隆年间中缅之战的导火索.
第4个回答  2013-07-29
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