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地药材?

如题所述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的中药材。“地道”二字具有原产、真实、特有、优质等含义。我国的地道药材有200余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特定的优良种质;产区相对固定,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和产地加工均有一定特色,比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品质佳,质量好,具特有的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形成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往往会给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6

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的一种类型,是指产于一定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质量优良,并且久负盛名的优质中药品种,它更是经过了历代中医临床长期实践证实而来的,对临床疗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的优质中药品种。

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

扩展资料

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深信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地药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6

道地药材,又称为地道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

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通俗的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扩展资料:

作为中医药大省,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不仅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也极为悠久。据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川芎、川贝母等道地药材有49种。在中医药界,更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

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四川面临着部分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对此,四川正全力抓好顶层设计,夯实道地药材的种质基础,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力争从“中医药大省”转向“中医药强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地药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15
 这是中药学术语,指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历史悠久,使用考究,产量大、质量优,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这样的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来源:寻医问药网
[编辑本段]【典型】
  1.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2.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
  3.其他:山东东阿阿胶、山东莱阳沙参、安徽凤凰山丹皮、广东阳春砂仁、广东新会陈皮、
  四川康定川贝(炉贝)、江西枳壳、宁夏中宁枸杞、江苏太仓薄荷......
  【道地药材为何难以“道地”】
  然而,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中保留下来的道地药材,是否能够一直“道地”下去,存在一个大大的问号。业内人士指出,造成道地药材难以“道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李鬼”当道
  “要发财,种药材”,这一口号曾经叫得震天响。因此,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是选择了“短、平、快”的中药材项目,并把它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由于粮农缺乏药材种植的经验,以及部分药农受利益驱动,没能把好药材生产的源头关,所以出现了药材质量下降、农药残留超标、生产无人监管、种养无章可循的局面,致使药材市场上鱼目混珠,大量非主产地生产的伪劣药材打着道地药材的名义招摇过市,造成了“道地药材不道地”的怪现象。
  二是无序竞争
  随着药材种植热的不断升温,造成了中药材总体产量增长严重超过需求增长。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脱贫致富,盲目种植中药材,导致低水平重复生产。这种无序竞争往往带来道地药材不“道地”的后果。
  三是生产萎缩
  一方面药农不断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白术、元胡、丹参等药材产区的盲目扩大,影响药材的质量;另一方面有些药材由于生长周期长,需三年以上、成本高、产量低、价格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药农生产积极性不高,种植规模不断萎缩。如“浙八味”之一、质实沉重、有效成分高的杭白芍目前种植面积萎缩到不足2000亩,且种植面积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面临灭绝危险。
  道地药材如何保持“道地”
  针对道地药材难以“道地”的现象,有关专家呼吁:必须加强对药材生产的管理,尤其是对道地药材的管理。
  1 实施药材种植规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中药生产的源头,药材的质量非常重要。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保证药材生产的质量,防止产生农药残留量、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实施]也是我国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参与国际药品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和必由之路。
  2 探索科学生产模式
  如有的地区试行“企业 + 科研 + 基地”的生产模式,确立了基地特有的生产关系,保证了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实施。通过采取租赁经营、反租倒包、组建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将农民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连片,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基地,进行集约生产。中药材种植基地按照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控制中药材质量。同时,由中成药生产企业定向收购药材基地的中药材,解决药农的后顾之忧,也能避免药农之间为中药材的出路同室操戈而造成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 设立道地药材专用标志
  这种专用标志不仅表明该产品产自特定的原产地域,而且还能表明该产品经过特殊的质量监控、加工工艺而具有特殊的质量特色。道地药材专用标志所有权属于国家,是国家监控企业使用的法定产品标志,受国家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冒用,违者严厉查处。
  4 加强药材生产宏观调控
  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受非道地药材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道地药材种植数量逐年下降,如浙贝母中的精品——东贝,从历史种植面积最高年份的856亩,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亩,濒临“灭顶之灾”。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向道地药材产区倾斜。有关部门应对以次充好、“李鬼”当道的现象,予以严厉打击,以确保道地药材可持续发展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道地药材的生物学内涵
  药材(除矿物药)来源于生物,都有着生物的内涵。生物是由基因(gene)、细胞(cell)、器官(organ)、有机体(organism)、居群(popu1ation)、群落(community)等6个主要的生物层组成的,这一多层次结构模式被称为“生物学谱”(bio1ogica1 spectrum)[2]。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科学问题,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如细胞生物学和分子
  生物学及其方法,人们在认识生物时都是从其所处的层次逐渐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药材研究也不例外,如在药材的鉴定上,就有细胞层次的鉴定显微鉴定,器官层次的鉴定性状鉴定及有机体层次的鉴定基原鉴定。
  如果进一步向宏观方向发展到居群层次研究药材,那就涉及到道地药材的研究。历代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论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理论指导。②工艺技术的体现。③同种异地。④异种异质[3]。在这些方面中涉及生物学范畴的为后2种,并以同种异地为“道地药材”的基础,而异种异质指物种不同。在南北朝及其以前,这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原因,唐宋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4-5],发展至今它早不作道地药材来看待,而是作为就地取材,扩大资源来考虑,因此,“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即同一物种因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其中如果某一群体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道地产地”。这个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点上形成的群体单元,在生物学上就称为“居群”。因此,“道”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这里的“特定”不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方便划定的,而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 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
  道地药材形成中的生物学原理
  道地药材的形成有其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生长的生境因子(土壤、气候)及人为因子等[6],其形成模式有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7],但与生物这一本质相关的模式只有前2种,其形成原理可解释为“道”所具有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临床疗效好等特征,是不同产地同一药材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的差异正同进化生物学中的“变异”,是由自身的遗传本质基因型所决定的,受一定的生境条件影响。从生物学上说,“道”的形成应是基因型与生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用公式表示:
第4个回答  2013-07-15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

典型例子:

 1.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2.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
  3.其他:山东东阿阿胶、山东莱阳沙参、安徽凤凰山丹皮、广东阳春砂仁、广东新会陈皮、
  四川康定川贝(炉贝)、江西枳壳、宁夏中宁枸杞、江苏太仓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