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当道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问题一:芝兰当道,不得不锄什么意思 出自(明)张居正,他在当首辅的时候有一个手下(好像叫汪伯昆)去巡边,第一站是蓟辽。当时的蓟辽总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这个人首先不是听汇报、探讨军事问题,而是和当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诗作赋。张居正听到这个消息后有点不满。汪伯昆回到北京,给皇上写了一份奏章,回报他视察边境军事的情况,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张居正看了奏章以后,批了八字:“芝兰当道,不得不除。”兰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他长得不是地方。既然长错了地方,就得铲掉。你汪伯昆是优秀的诗人,就到诗歌协会去,国防部是搞军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诗的地方。就这样,他免了汪伯昆的官。------------------满意我的回答请采纳+小红花,如果有个赞会更好,谢谢。

问题二:“芝兰”是什么意思? ①芷和兰,两种香草:芳若芝兰;芝兰生深林。
②比喻优秀子弟:芝兰有秀;芝兰重茂。参见“芝兰玉树”。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福。”按《荀子・宥坐》作“芷兰”。芷亦芳草,作“芝”者借字。也比喻才质之美。

问题三:芝兰当道,不得不除。 关张居正鸟事!玄德公在前!张相引刘备成语。

问题四:1)如何评价张居正"芝兰当道,不得不涂”的用人观? 意思就是人才本身的才能、德行再好,如果阻碍了国家大计,也不得不罢免其官职。用人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目的,而不是收集最优秀的人才。

问题五:如何评价张居正"芝兰当道,不得不涂”的用人观? 这是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说得多,办成的事却少。

问题六:”芳兰当户,不得不锄“的出处及原文 《蜀志》记载,有一天刘备要杀张裕,诸葛亮前去劝阻,刘备不应,而以“芳兰当户,不得不锄”来解释杀张裕的原因。
刘备之意,张裕虽然贤德,但却长在了大门口,不利于进出,妨碍了做事,故不得不锄。
我想,刘备者,一代枭雄,自以任贤达能自诩,在此事上却犯了糊涂。
第一,既然是芳兰,则有过人之处,有德有才之人被杀,首先失心于贤德,于君道不利。
即便不用,也不应除之啊,他又没有反叛。有贤德而除之,难道不是嫉贤妒能么?这难道是所谓得“人心”者刘皇叔之所应反者?
芳兰即使当户,难道必须要锄么?芳兰为何能在“户”旁边,皆因此“户”可避风雨,是当归之所锄之,则失信于其他芳草。于君者,要有容人之量。
第二,芳兰之所以能当户,皆因户主没有充分考虑好养芳兰之所,非芳兰之错。药有千种,治病者几味足矣;马有百种,西凉马健, *** 马高俊,蒙古马耐骑,各有优异,善战者蒙古马也;汉高祖得天下,拜韩信为大将军,打匈奴,统军权,打天下;任萧何稳守汉中,屯田蓄兵,奠定基础,请张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乃开辟大汉几百年帝业。二人各有所长,岂可乱用?故人才之长得用方能创建不过之功,用错人,放错位,任错职,非人之错,乃君失察之错也。故芳兰者。未置于窗台,伴读书香,实户主之错也。锄之,何置其能乎?
第三,论“锄之”,为何必须锄之?是因为芳兰挡住了出入的路。既然是挡住了,把它“移走”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锄之呢?还好,这还只是一棵柔弱的小花,锄之比较容易,若是一块大石头,你说锄就锄得了?那只能想办法,找圆棍、撬棒等工具把它移到不碍事的地方去吧。既然如此,芳兰必定是带“芳气”的,仍是美好的东西,把它移置窗台,伴读左右,岂不美哉?这只能说明刘备政治手腕还不到家,虽得孔明,却难察人、用人,蜀后继少推贤举能之事,盖因此事吧。刘备这急躁的心情是经常的,不能冷静地处理一些特殊事件,以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盖因当户锄兰的急躁脾气、目中无人所致。
第四,刘备不听劝阻,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照着曹操的表现差多了。曹操虽奸诈,但他能听进人言,知错就改,故依附者众。而刘备是根深蒂固地只信任几个亲信,而不能真正让人心服其胸志,故后蜀忠信者益少。这次更过分,诸葛亮已力劝,就说明他本身已有犯错或者不合适的做法,不及时反思,不冷静思考,不选择聪明的方法手段,却还找借口,掩饰自己的过失,说出什么“芳兰当户,不得不锄”之类的话语,实虚伪之至矣。难道诸葛亮力劝刘备不要兴兵东吴替关羽报仇时,亦属“芬兰当户”,为何不锄之?对人不公正、不公平,任人唯亲,难得大公、大义,不能冷静处理军国大事是其痼疾,纵然三顾茅庐,礼得凤雏,却难恢复中原。
现代生活中,此类事又何尝少?当有“芬兰”当户时,不好移之,或许会有意外收获,领导者,必备此种手腕才可自得。

问题七:明朝宰相张居正不任用海瑞的原因是什么 用不用人,怎么用,从政治角度分析无非就两个原因,治政思想和适应官场环境的方式。
张居正不用海瑞。
治政思想不同,治国方略实在是不相同不融洽,张居正占据大明首辅之时,大明王朝虽算不上病入膏肓,也是积弊难返,所以张居正只能出其不意下猛药,有时还需要适当妥协博取一些权贵阶层的支持,而海瑞是一个刚直之人,眼睛里不揉沙子。重用海瑞会坏了张居正的格局。
适应官场环境的方式,海瑞靠大名鼎鼎的《治安疏》上位,扳倒高拱,他看不惯的是权倾朝野,而张居正想要推行改革,想要力挽狂澜,需要的就是强势的权倾朝野,海瑞本人作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当枪使的性格正是张居正不想看到的。

问题八:西门豹是为民做主的好官,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好官多着呢?写一个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1、海瑞海笔架,此人有沽名钓誉之嫌,本人不喜此类以清廉自居,近乎自虐以及虐家人的方式来标榜自身文化道德之人,虽道德可嘉,然百无一用,于民于国无一益处,不谈也罢。
2、张居正张江陵一代权相,一条鞭法本意为民减负,结果实施不当,反为民害,虽为人有瑕疵,喜好讲排场,但能为实事,有虽芝兰当道,亦必除之的大无畏思想,明朝在张相当政期间虽国君长达20年不理朝政,但国家总体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可惜死后被清算,人亡政息,可悲可叹。
3、范仲淹范希文公为官清廉,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流传之绝唱,亦是主张革新变法之人,虽未成功,但开北宋鼎变革新之先河,为官正直,性格坚毅,直言上谏,虽被贬谪,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中正,戍边西北,为国消弭边患直至庆历和议,为文人之楷模典范,死后被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4、王安石王介甫亦是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及改革家,为改北宋民生疾苦等现状,实施青苗法之变法,本意为一改县中贫困户中等户与上等户之间的财富差距,在农耕之时由 *** 出面借租于贫困户,待收获粮食后上交一点利息即可,但由于实行人员中饱私囊、恶意摊派等,导致原本不需借贷的中等户亦需借贷,且还贷之时又提升租户利息,导致富者逾富,贫者逾贫,但不可否认,青苗法的实施,开创了国家 *** 出面借贷的先河,使北宋改变了积弱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但由于变法和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不合,最终遭遇贬斥,所变新法亦全部被推翻。死后追赠太傅,获谥号文。
所以如果想写的话就写写范仲淹吧,此公无论是文学亦或是主政都对国家乃至社稷有大贡献。

问题九:“芝兰挡道,应除。”原话的出处是哪里啊 出自(明)张居正,他在当首辅的时候有一个手下(好像叫汪伯昆)去巡边,第一站是蓟辽。当时的蓟辽总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这个人首先不是听汇报、探讨军事问题,而是和当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诗作赋。张居正听到这个消息后有点不满。汪伯昆回到北京,给皇上写了一份奏章,回报他视察边境军事的情况,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张居正看了奏章以后,批了八字:“芝兰当道,不得不除。”兰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他长得不户地方。既然长错了地方,就得铲掉。你汪伯昆是优秀的诗人,就到诗歌协会去,国防部是搞军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诗的地方。就这样,他免了汪伯昆的官。

问题十:张居正为何不用海瑞? 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是张居正的用人经验。循吏,就是为官务实而不尚空谈,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过多规则上的约束,往往能造福一方,但也有明显缺点和毛病;清流则不同,喜欢评议时政,缺乏革故鼎新、勇创开拓的手段,说的多,办的少,办成的事更少。
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中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书的事。当世之时,海瑞已名满天下、誉满士林。嘉靖皇帝死了以后,首辅徐阶把海瑞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徐阶重用海瑞到江南,当了应天府的巡抚,管南京周围最富的几个州府。海瑞在那儿搞了两年,把大户人家都吓跑了,结果当地的赋税减了三分之二。海瑞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而他对行政管理的确缺乏经验。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谁有理,肯定是富人输。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气得骂“满天下都是妇人”,愤而辞职。
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就是不用海瑞。为什么呢?他觉得海瑞是一个很好的人,做人没有话说,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标准是上让朝廷放心,下让苍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器量;有操守,但缺乏灵活;有政德,但无政绩。这一点,张居正看得很清楚。张居正不用他,还有一层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起用,就得给他很高的职位,比他过去的职位还高,这才叫重用;如果比过去的职位低,那就证明张居正不尊重人才。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给他更高的职位,他依然坚持他的那一套搞法,岂不又要贻误一方?张居正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不用海瑞。
芝兰当道,不得不涂
张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一位同年王士祯一起成为当时诗坛两大领袖。汪伯昆在湖北当了几年巡抚,张居正当了首辅后,被调到北京当兵部左侍郎,也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汪伯昆履任之后,张居正给他一个任务,巡视军事设施,第一站就是蓟辽。当时的蓟辽总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汪伯昆到了之后,首先不是听汇报,而是和当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诗作赋。戚继光把这个情况上报了张居正。汪伯昆回到北京,给皇上写了一份奏章,汇报他视察边境军事的情况。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张居正看了奏章以后,批了八个字:“芝兰当道,不得不涂。”兰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长得不是地方,长在了路上,就得铲掉。你汪伯昆是优秀的诗人,但国防部是搞军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诗的地方。这样就把汪伯昆免了官。
伪造银票的人也可位列封疆。从九品户部观政提拔起来的官员金学曾则是张居正重用的典型。在“胡椒苏木折俸(以实物代替货币俸禄)”时期,张居正压力极大,尤其是当一位穷困的京官上吊自杀之后,更是背上了“穷死京官、虐待王公”的骂名。这时金学曾以一张伪造的银票,在京城促织街赌博,赢回一万两银票,呈送张居正,请他用这笔钱先解决下层京官的生活,于是张居正的压力骤轻。接着,他被派往礼部查账,锱铢必较,使反对派彻底瓦解。在被派荆州任巡税御史期间,他意识到张居正需要树立一个典型为“丈量土地”敲山震虎,秉公执法解决张老太爷收受官田一案,顺带着查办了惹出事端、却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贪官,使改革取信于天下。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期间,他研究倭寇的活动规律,不惜以“诈降、诈败、诈和”的三诈手段,剿灭倭寇余党;在饥荒之年大力引进和推广番薯种植,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可以说,金学曾是一位精明干练、处事周密、政治过硬,同时又缺点明显、道德上有瑕疵的循吏典范。
除金学曾外,张居正提拔起来的、或是在扳倒了高拱之后依然沿用的多位地方大员、军队将领、部府主官,都是这样一批既有污点又有闪光点的循吏,以下是几个实例:两广总督殷正茂,此人冷酷、贪污、杀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