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题所述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早期的动机研究将人看成是受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着重从生理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因,如觅食行为、攻击或逃避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力图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的动机理论,如本能论、驱力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动机心理学逐渐摒弃了这种大而全的研究范式,转而对动机各分支领域尤其是成就动机领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一转变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导趋势,成就动机也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Nicholls,1984)和德韦克(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成就目标理论应用

在掌握目标定向的情况下,个体通常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适应的动机模式,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能有效地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如努力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等,面对失败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不懈。

而在成绩目标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这样成功固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一旦失败就容易导致低能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等消极情绪,干扰有效的、综合策略的运用,反映了一种不适应的动机模式。因此,一般的观点认为,掌握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并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就目标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