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都是封建迷信,为什么还要学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都是封建迷信,如中国道教了,什么这教哪教啦,都是迷信,还有老子,孔子等等了,都是封建,还有节假日了如春节的“年”了,贴门神,灶王爷,败贡品了都是封建迷信,还有汉字就是有英文的字母组成的。中国文化都是封建迷信,那为什么还要学中国文化呢?只要耶稣才能救中国,只有学英文才能救中国,只有美式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救救我们的孩子吧~请不要在让他们学中国文化了,那都是封建迷信,要全学西方文化,但为什么还要学中国文化呢?

能救中国的绝对是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适合中国的。你是绝对地崇洋媚外,最不喜欢这一种腔调了,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认同,还谈何爱国,更无从谈起救中国了。而且,道教是宗教,基督教就不是啦?求神拜佛是封建迷信,上帝就不封建,不迷信啦?那罗马教廷的统治为什么会受到批判?中世纪的黑暗从何而来?“全盘西化”的论调从新文化运动时就出现了,但事实已经表明那是不现实也不正确的。文化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绝非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概括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认真去研究过呢?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甚至只着重于那些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就妄下定论,未免太草率并且有失公平吧。我请你,好好研究一下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后再来发表看法吧! 我们比欧美国家落后的,只是科技,只是制度,而不是文化!我们的文化非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好好继承。翻开我们的典籍,许多仍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很多先贤的思想高度早已超越了时代,即使现在仍需被仰视。我们中国的落后,不是因为沿袭了中国文化不学中国文化,相反,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继承我们的文化。所谓继承,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在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在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同的时候,反而抛弃自己的文化去学西方文化,未免可悲可惜可叹吧? 身为一名中国人,应该以自己的文化为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国学热正在热力旺盛之时,随着其旺盛的势头,我们就应该把其精华部分更加发扬光大,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同时,在新时代中加以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到那时,我们的国学就将成为世界上最盛行的文化了。我们期待着这个时期的到来。

聚焦国学:融通古今,创新传统

2007年01月16日 作者:袁济喜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寻出中国之魂,发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聚焦国学:融通古今,创新传统

  关于国学的探讨与争鸣本是2005年教育界、文化界的热点现象,但在2006年度,其势头依然不减。岁末回瞻,令人感思。

精神营养 邹燕 绘

“国学热”势头不减

  20世纪20年代,全国各大学纷纷兴办国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国学热”,其中尤其以北大、清华与厦门大学国学院等最为后人称道和景仰,但不久停办。时隔将近80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于20世纪90年代得以重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于2006年12月22日复办。不仅如此,民间的国学教育也方兴未艾。2006年7月,上海号称“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被紧急叫停,引起轩然大波。不久,另一个宣称“传播中国文字和儒家文化”的“童学馆”再次于武汉隆重开张。北京宣武门的圣陶学院、北大西门的一耽学堂对学生从小进行国学培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6年以来,国学博客圈开通,尹小林先生主持的国学网开展了国学大师评选,“百度”搜索门户网站开通了全球第一个国学搜索频道———“百度国学”,提供大量的国学信息和古籍搜索。“国学热”在民间的蔓延,导引着四书五经、竹帛简文、中装长衫这些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老百姓视同“迂阔”、“酸腐”代名词的事物重新出现,引起广泛的关注。至于网上的“国学辣妹”之类,不妨作为插曲一笑了之。

  与国学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近年来在各类书市中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而且带动了出版业。《论语》、《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名著成了热销的图书。

  与此同时,对于国学的讨论仍在学术界与社会领域中热烈而理性地进行着,与2005年相比,认同的声音明显地多了一些,而国学教育实践的品味渐浓渐醇。

国学的当代定义与评判

  出现上述“国学热”的这些现象有其必然性,它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追寻和确认的必然产物。当前的国学热潮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广泛,但其中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究竟什么是国学?所谓“国学”,作为名词古已有之,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然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初年形成的,与19世纪中叶的民族文化自救有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豆剖以及国人的沉睡麻木,许多有识之士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的爱国主义精神,起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但在具体的途径上,知识阶层的认识却并不一致。一部分人完全寄希望于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力图通过文化建设,开发传统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振奋国民精神,真正振兴中华。从梁启超、严复到蔡元培、王国维,都持这种观点。20世纪初的国学思潮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形成。

  笔者认为,国学一般指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不过,如果从完备的意义来说,乃是指运用现代立场与眼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一种学术思潮。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其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因而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理论创新精神,后者尤其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创新时所要秉承的融合中外、推陈出新的精神与能力。

  第二,如何评价时下的国学热潮?在这一问题上,论者之间同样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些人对此现象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他们认为,悄然兴起的“国学热”

  是“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也迫使一些人尝试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补救之策。比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崇尚“和而不同”、“天下为公”,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逐步积淀的传统文化、知识,会使我们更为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而一个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族,始终是处于无根状态的。一些人认为传统与现代不相容,既然提倡现代化,就不能再要传统。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与和谐理念及其辨证法思想是不相符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来看,现代文明正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获得长足发展的。如欧洲文艺复兴从古希腊文化中寻找到人文的始祖。现代发达国家的文明无一不是与传统共生共荣。中国古代《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中庸的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割裂传统。

  此外,有些人认为国学与西学不相容,这更是一种误区。因为,国学本身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便我们稍微了解国学的历史发展的话便可知道,国学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潮的前提下,对传统学术进行清理与研究的。

  在著名国学学者那里,都是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传来的学术理念与方法来从事研究的,如梁启超运用欧洲启蒙主义思潮对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解析,王国维借用德国美学与哲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阐释,陈寅恪对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吸取。尤其是一些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如侯外庐、郭沫若、范文澜等人,都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重倡国学,决不可能倒退到“五四”之前的立场上去,这是肯定的。

  因此,重提国学,决不能回到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上去。国学是会通中西的学术体系,它的精神与方法从来都是兼容并包的,而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则是盲目自大,拒斥一切来自国外的文化与学术。这与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以及各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立场是背道而驰的。在中国历史上,因为这种貌似“爱国”而实质误国的狭隘立场导致祸患的事例是很多的。它足以为今天我们的文化发展所借鉴。

国学教育的困境与前瞻

  近年来人们讨论国学,兴办国学教育,自然离不开对于现行学科体制的改革。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学科建设偏重西方的学科理念,无形中造成了学科建设中注重分离的现象。国学学科建设之所以后来式微,与这种西方本位的学科理论与建制有着直接的关联。现代的学科建制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与传统的学术经史子集的建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西方将文史哲分类的学科建制,对于将中国传统学术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有着很大的用处,但是也造成将研究对象人为分割的弊端,与传统学术文化的总体性、有机性原则相背离,而国学讲究治学的总体把握,注重义理、考据与辞章的一体化。这种精神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国学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作为一种学科建制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种有益的选择。前几年有的高校实行的创办文史哲班也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因此,与人才培养相联系,对国学专业学科的重建,也要以创新的意识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筹措。这包括对国学专门人才的选拔方式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建设,学制学位体制的确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论证,等等。尤其是国学学位的设置可谓迫在眉睫,真正做到学科的重建,有利于国学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学在中国存在着制度上的先天缺陷。解放后,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模仿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偏颇: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话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箴言。西方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理念,完全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理念。这样设置的后果是传统文化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妖魔化。而中国古代书院的形式,在教育上强调学科的整体化、有机化等这些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却被废除了。

  “五四”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不少教育人士就看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1925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国学门,当时的校长曹云祥在开学典礼的致辞时感叹:“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他提出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与人物的共同想法。

  值得关注的是,开学那天,梁启超作了题为《旧日书院之情形》的学术演讲。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对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的意义,足可以为今人所借鉴。随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等从事国学研究的实体,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优秀成果。

  国学在当时的兴旺,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自觉意识的呈现。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学科体系内,没有国学的一席之地,没有专门的国学学位,从而直接制约了国学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是极不应当的。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教育资源的国度,国学教育理所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当前重建国学教育体系,以及国学学位的设立,看来势在必行。
第2个回答  2013-08-18
中国文化怎么样?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中国的汉字。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凡是有文化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字的存在,而文字的发展成熟度也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成熟度。就像中国的汉字也是从甲骨文一步步进化而来的。凡是没有文字的文化,其成熟度是相当低的,而且也很难向后延传,很多即使有文字存在的文化也都相继灭绝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等。而部分文化也会因为其局限性,在历史长河里自行灭绝和淘汰,比如古埃及特殊的由统治阶层绝对垄断的文化,造就的特殊文明和社会结构,统治阶层甚至绝对垄断了文明,断绝文明向底层传播,是最低阶层一直处于愚昧阶段。这造成了文明发展的僵化和极其脆弱的文明和社会结构,任何内部和外部的危机都可以至其文明毁灭断绝。而文字本身的多种形式也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比如正楷、草书、隶书等等。
只有文字的出现才使另一个文化的重要形式出现,那就是由文字描述的文化理论、各种描述记述等等,比如文学、历史、科学、教育、政治等等。中国第一步重要的文化理论就是形成于商朝的《周易》。《周易》对中国文化后来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绝对的指导作用。再后来发展的道家、儒家、法家等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文化同时也反映在生活习惯、风俗习惯、语音语言等等方方面面。在如今的社会,文化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媒体、流行音乐等等。
要说中国文化怎么样,到底好好在哪些方面,和其他文化比怎么样。当今世界文化万千,凡是能够流传发展的文化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文化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不合理的文化,会在人类的实践生活中慢慢被淘汰,最终哪些好的东西才能更好的被保留下来。不合理的东西会一直在时间中接受考验。而能够留存下来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虽然世界时文化多样化,但是不同文化之间都有很多的共同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除了共同性,当然也有很多的差异性,这就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方面。对于那些不同文化不同的方面,如果按照真善美的标准去评判,即使他们不同,但是只要符合这个标准,也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都很好。
而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比较起来,有更多可赞美之处。那就是中国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更深邃,更广博。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文化是当今世界,唯一从远古一直流传延续至今的文化。当世界上其他文化不断淘汰更新的时候,只有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延续,其内涵在不断发展完善。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只需要几十年就可以发展起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上直追欧美),制度的简历完善也不过需要100年(美国经济政治制度的真正完善和建立是在100年之内)。但是文化的发展延续需要更多时间,也不是有时间就可以发展延续的,比如大部分的文化都在发展到1000年左右就断绝了。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本身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1000年的时间也无法培育成熟的文化。而不成熟的文化,也会随着历史被淘汰,只有那些真正的充满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可以坚挺的随着时间,随着历史的考验发展延续下来。中国的文化到汉代基本已经成型成熟。这也是为什么,不管后来的两千年中国经历了多大的风云变幻,经历怎么样的内部和外部的冲击,中国还是中国,中国还是以中国自身的身份在世界上存在的原因。而面对同样的冲击,世界时大部分的甚至可以说其他所有的文化都已经不复存在,都已经改头换面为其他的文化了。
中国的文化,是中国凝聚力产生的根本原因,这造就了中国本身的高度认同感。中国文化本身是中国抵御一切外部冲击的最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中国遇到巨大为难都能够力挽狂那实现自救和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
而世界发展到如今,欧美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超越中国,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一步,中国人甚至感觉自己已经在各个方面落后,感觉自己的文化已经落后甚至是造成自己落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欧美文化相对于中国文化还过于年轻,这个年轻是指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还不能和中国文化相比。欧美因为更早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制度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还是市场文化将伊斯兰文化打倒在地,甚至戴上恐怖分子标签;美国队俄罗斯、对中国进行围堵挤压。这有点类似历史上野蛮文化利用其军事及制度优势对先进文明的任意践踏。但这一切不会长久,最终也会自食其果。而中国大部分的人,对自身文化了解还不够,甚至谈不少了解。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却对自身进行否定,甚至恶意攻击。不自知何谈自明,不自明何谈知彼。经济的发展方式,而中国·却在维持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果欧美越头而上在经济、科技、制度等等方面将中国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如今美国也利用其经济霸权和舆论霸权把自身标榜为最先进的文化,却对全世界进行赤裸裸的压榨甚至利用军事霸权,任意攻打弱小国家,挑拨不同国家,荼毒弱国。这些其本质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反应。如今世界在美国的挑动下也已经变成文化战场,美国新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26
中国传统文化是让人趋吉避凶,利国利民的文化。神明都是真实存的,请您观看一下秦东魁老师的一些讲座,相信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有所改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
第4个回答  2021-06-19
你说的“中国文化都是封建迷信”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并且”封建迷信“也不等于“封建文化”。再说国家反对封建迷信,让你学的也不是封建迷信。你信耶稣,这其实相当于封建迷信中的信神佛鬼,学英语你也上不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