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 给我的孩子们》课文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给我的孩子们》写于1926年圣诞节,它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散文以画集上的题材为内容,歌颂了纯洁的童心,可以说它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作品一开头就以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这句肺腑之言,就是这首赞歌的主旋律。他向往儿童生活,他要歌颂美好的童真世界:首先,他赞美了孩子们的直率、自然与热情的美德,佩服他们身心是全部公开的,说他们对待什么事情都像拼命似的用出全副精力,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就以他的瞻瞻来说吧,小小的失意,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其悲哀是那么真切;用芭蕉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又玩得那么认真;在跟姐姐争辩谁该到月亮上去,谁在下面看时,显得何等激昂;当发现父亲腋下的长毛,以为是黄鼠狼时,他又何等伤心……虽然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瞻瞻身上,但作者何止是对瞻瞻一个人的赞美呢,推而广之,一切天真无邪、纯净坦诚的孩子都具备这种美德。其次,作者赞美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说他们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文章也叙述了件件小事,表明孩子们具有强盛的创造力,他们天真的举动,显然都出自幼稚的幻想。可是幻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他们没有任何顾虑和束缚,因此,其创造力比大人要强盛得多。尽管小弱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因而遭逢失败,但孩子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助他们办到。在屡遭大人的呵斥和阻拦后,他们的创造精神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仍然时时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
在尽情赞美儿童天性的同时,作者又以大人们的虚伪、恶浊来与孩子们的坦城、纯真作对比。作者认为,“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们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与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相比,就显得那么贫乏与丑陋。这种对比有力地衬托了童心的高尚,因此,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道:“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至此,作者已尽情地赞美了孩子们纯洁而真诚的心灵,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孩真世界跃然纸上,作者为何如此向往,憧憬孩子们的生活,也已得到圆满的回答。
作者对童真世界歌颂,实际上是他对美好的理想社会追求。他在1925年写的随笔《东京某晚的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真能……有这样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庭,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人就变成家庭……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这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期望。只是对这样的理想世界,他感到十分渺茫,只好把一切寄托于对童真世界的赞美上! 作者一方面竭力赞美童真世界,一方面不时地谴责大人们的虚伪无聊,这也说明他对病态社会的厌恶和世俗的鞭挞。在他看来,大人们的一切言行都不能与儿童相比,即使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旦长大成人,就会失去儿童的天性,一个个变得像绵羊似的,丧失了率真、自然、热情的美德,失去了可贵的创造力,一味地只会退缩、顺从,妥协与屈服,这是因为,长大后步入这病态社会,就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就被社会的桎梏所禁锢。所以,作者对童真世界的歌颂,实际上也是对病态社会的讨厌与憎恶。
虽然,这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但这首赞歌带着苦涩味。作者知道,这个黄金的儿童时代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长大成人而消逝。为了挽留这黄金时代,他把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生活作为他作画的题材,结集成册,企求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但是,到孩子们懂得他的“这片心意”时,都已推动了童心。他一方面对童真世界加以赞美,一方面又为童真世界的终究要逝去感到悲哀。文章结尾时,作者无可奈何地叹道:“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所以,这又是一首悲怆的赞歌。
丰子恺的散文与他的绘画一样,追求一种深沉朴素、单纯明快的风格。“寄至味于淡泊”,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文中,他描述孩子们的言行,如数家珍,娓娓而谈,质朴而明朗,读着它就如在听作者叙说家常,感到十分亲切。同时,作者的语言又是十分精炼简洁,尤其在讲述孩子们的天性时,一两句话就画出了孩子们的一个举动。作者绘画的艺术素养也影响他的散文风格,因此,在文中,其语言的形象性也十分明显,他在描绘孩子们的举动时,每一句话都可以想象出一幅图画。所以读了这篇代序,《子恺画集》的内容也可以从文章中略知一二,这正是语言形象化的结果。 作者的感情是真挚深沉的。散文中直呼孩子们的名字,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读者感到作者似乎在与一群孩子诉说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自谴自责压抑孩子们的创造力的过错时,作者分别呼喊着阿宝、瞻瞻、软软的名字,一面诉说自己的过错,一面又揣摩孩子们的心理,这是一种你父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2
1.展现可见可感的童真童趣。
《给我的孩子们》写于1926年圣诞节,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文章虽是画集的序,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不是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而是借此来抒写孩子们率真的生活。
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叙述了孩子一件一件充满童真的趣事,就以他的瞻瞻来说吧,小小的失意,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其悲哀是那么真切;用芭蕉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又玩得那么认真;在跟姐姐争辩谁该到月亮上去,谁在下面看时,显得何等激昂;当发现父亲腋下的长毛,以为是黄鼠狼时,他又何等伤心……孩子们是多么的率真、自然与热情啊!
孩子天真的举动,显然都出自幼稚的幻想。可是幻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孩子们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束缚,“瞻瞻的脚踏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学爸爸裁纸、软软舞弄爸爸的羊毫”等等。
孩子的率真、自然、热情,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作者,使得作者由衷地赞美:“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孩子所有的创造,在作者眼里看来,都是人间“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是让成年的艺术家、创作家惭愧的艺术创作。
对孩子给予这样高的评价,不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怎么能做到?
2.谴责成人沉闷、病伪的世界。
孩子们是这样活泼可爱,但我们成年人又是如何对待孩子天真活泼、富有创造力的举动呢?细心的丰子恺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成年人对待孩子的态度:
当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时候,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阿宝到藤榻上,动手毁坏孩子的创作;当瞻瞻学大人裁纸弄坏书籍,我的一声惊骇的“哼!”直吓得孩子哭了;当软软舞弄爸爸的羊毫,我是无情地夺脱;丰子恺在文中痛心地说:父母有时确实难为了孩子们,摧残了孩子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
大人们对孩子的这种有意无意的干预举动,恰恰说明了成年人童真的失去,他们生活是沉闷的,无聊的,甚至是虚伪的。所以在文章中他写道:
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
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象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
“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什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在作者的眼中只有孩子的生活才是“真生活”,相比之下大人们都要惭愧。

3.流露至真至爱的深情。
先生对童真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对自己沉闷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厌弃。细读全文我们随处可见先生的这种感情。
比如文章的一开篇就深情地呼告:“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总有消逝的一天,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这纯真和美好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失。所以,作者说:“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先生悲哀的是: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有限,他们终究要步入成年,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能体会幸福,幸福时光就要结束了。

4.表明创作画集的目的:
然而,深爱着孩子们的丰子恺,面对这样一种社会规律,他只有悲哀吗?他是不是想要做些努力,尽力为孩子保留这一份纯真呢?
当然,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保留这一份纯真。
文章的结尾,先生说: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先生真情告白,他以平等的姿态,毫不矫饰的深情,为孩子的成长考虑,创作漫画,撰写书序,痴心地为孩子挽留美好的童年。通过品他的画,读他的文章,我们深深体味到先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儿童纯真心灵的维护。
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先生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这样的想象力,而他的父亲又在瞻瞻成长的过程中悉心地呵护着孩子纯真的心灵,使其得以健康成长,无怪长大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国外的大学演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这张图片。他也用这独特的方式在感激他的父亲。

5. 散文语言的质朴自然
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至爱深情令人感动不已,其散文语言的质朴自然,也让读者顿生亲切之感。如同“清水芙蓉”,无半点人工的“雕饰”,透出浓浓的自然美,令人无法抗拒其魅力。
文章以第二人称的笔法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你们”的字样,犹如同自己的孩子对话,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幅父子交流的图画,慈父对着爱子们喃喃细语。文章中作者常常揣测孩子的心理,如“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煞风景而野蛮’吧”,“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只有第二人称才便于写这种猜测,因为这是问孩子们的,也是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的一种自责。他是要让直面这篇文章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感受,感受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郁达夫曾评说丰子恺先生文章的“风致”在于“细腻深沉”。从《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看,丰子恺先生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写得细腻,因而种种琐碎零星的片段情景,处处皆显出温情脉脉的美。一个父亲赤诚的心灵和贯穿生命始终的爱就这样袒露在字里行间,骨肉之情、性灵之美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