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民间故事

寻求天津卫民间的传奇故事.越多越好.(三岔河口分水剑.天津3绝.天津卫来历 都听过了)还有别的吗?

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2、水鬼

话说这是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在那时期也被人们称为天津卫,说是在当地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面有一对老夫妇,且叫这对夫妇为王氏夫妇吧!这对老夫妇五六十岁的样子,为了生计就在村庄不远处的小河边种了一片葡萄林,因为那时候害怕别人投啊!

就在葡萄园的旁边搭了一个窝棚,平时小两口就在吃喝在这个窝棚里面,守着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这个老王头就有点不高兴了,因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里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头的窝棚就在河边。

那个时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头琢磨了这个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着了,但是突然觉得腹部一阵疼痛啊!就要上厕所,但是他们平时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到河边的大树下,这时候老王头就没有办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随后一咬牙,拿上手纸就一溜烟儿跑到这个大树下,正准备解裤子,就听见一阵怪风。

随后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两个人形的东西,只有一只脚,咚~咚~咚的就跳到了离大树不远的地方,老王头借着月光看了个一清二楚,这两人紫色的脸,绿色的长舌头,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吓得老王头话都不敢说,随后这两个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换盏间只听一个水鬼说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转世了,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机会了,明年午时三刻在村子里面的井口,有一个瘸子,脸上还有一颗痣的年轻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时候我就把他拖下水,当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贺喜哥哥啊!”

随后又和这个水鬼开始喝酒,这时候老王头吓得一动不敢动啊!最后那两个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里消失了,此时的老王头已经是瘫软在地上了,裤子也湿了,一溜小跑赶紧跑回了自己的窝棚。

冷静下来的老王头就琢磨,明天午时三刻有一个瘸腿的男子要到成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觉得不对劲,村子里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吗!村子不大,里面的人他都认识,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对劲,他决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饭以后,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后恰好午时三刻,他干净跑到村子井口边,此时远方恰巧来了一个男性,一看确实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头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自己遇见了就不能不管啊!

随后他就把这个年轻人保住了,大喊道“这人欠我钱不还,大家赶紧来帮帮忙啊!”随后折腾了半天,抬头一看,午时三刻已经过去了,他就叫这个小伙子到了一个隐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说了一遍,小伙子听完,那叫一个感动啊!

千恩万谢的谢完了老王头,老王头自己也觉得这个事情办得漂亮,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没吃午饭啊!饥肠辘辘的,恰好此时路边有个路边摊,就坐下点了几个小菜,开始吃起来了,酒过三巡,老王头突然抬头看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

“南无无量天尊,施主可否赏贫道一顿饭啊!”老王头心想这有啥,吃吧!随后叫了一些酒菜,这个老道也是不含糊,顿时甩开了腮帮子大吃一通,吃完后老道就说“贫道不能白吃你的饭,我给你说件事,你自己听听”这个老道就把老王头今天早上救小伙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

随后又说道“你可闯了大祸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给救了,他们今晚必定要来找你报仇啊!”老王头一听,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连说“老神仙救救我啊!”接着老道就说“我遇见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这个水鬼,这样你伸手过来”随后就在老王头的手里写了一个“雷”字!

嘱咐他今晚水鬼来找他,你就他这个手拿出来对着水鬼,这个是“雷符”能伤到水鬼,随后你赶紧趁此机会向南跑,跑到太阳出来才停下,这样你就得救了,老王头听见后赶紧给老道道谢。随后回到了家里,他赶紧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个人留下来。

明天早上再给自己送饭来,晚上的时候,老王头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突然就听见窝棚外面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随后两个水鬼跳进了窝棚,大喊道“老贼,拿命来!”老王头赶紧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听“轰隆”一声,两个水鬼应声而倒!

老王头赶紧推开门就寻了南方开始跑,只听身后水鬼追来,“老贼,休走,拿命来”,吓得老王头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两个多小时,跑到了一个山林里面,随后看见了太阳才停了下来。

随后老王头就倒在了地上,这一倒下就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他赶紧回到了葡萄园,只见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园的葡萄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老道和那个小伙联合起来骗了老王头,偷走了老王头的葡萄。

3、汉沽城区南有一个营城庄。清光绪年修《宁河县志》说,“营城去邑五十余里,唐太宗有高丽之役,因筑土城驻中军。”故名营城。清乾隆年间诗人邵兰谱有《营城题咏》:天策神威镇八方,垂衣犹欲捐扶桑。楼船选将方悬月,城堡屯兵剑拂霜。谁识垣墙犹历历,只看烟水正茫茫。

行人休问初唐事,古垒荒丘伴夕阳。明、清两朝,营城为海口军事重地。明永乐三年,调海防千总邵益谦戍防于此。清顺治三年设营城营,后改为营城汛,与北塘、新河合称“海口三镇”。清咸丰九年在营城西南沿河两岸筑炮台四座,设兵营两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时,营城守军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汉沽区政府所在地。《宁河县志》载:唐太宗东征凯旋,其中军驻营城,“其前军、后军则更屯它村。所谓前后寨上者是也。”所以旧时有前寨上、后寨上之称。民初之后,寨上即为汉沽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宁河县志》载,其附近还有一处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东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洒金坨”。相传是因唐军东征凯旋时驻扎于此,曾在高坨子上洒落金银而得名。此村现属营城镇,是天津市最东端的行政村。

4、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5、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

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

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知道狗不理包子的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

  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的新点子:即使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钱的多少按价给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作“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流传到今天,真可谓久盛不衰呀!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5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