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和洋务新政一样吗?谢谢!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
的抵制作用。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并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
和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
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同时洋务派还筹划海防,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清末新政简介

清末新政是指
1901

1911
年,
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
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
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然而封建统治阶级实施
清末新政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而预备立宪
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最终清末“新政”也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二者的分析比较

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都没有
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
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
目地和性质不同;
两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
,
两个派别的比较:

这两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
认识到应向西方学习,
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对这两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
:首先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其次从方法和步
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最后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
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尖锐而分崩离析。

不同点

其一从目的上看,
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还有镇压
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其二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守旧,而洋务派是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下面对这二者的历史背景、具体革新内容以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第一、
历史背景惊人地相似。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清末新政比洋务
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在人民起义
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在这种形势下,
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
其次,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
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
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开始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陷了北京,
1901
年清朝被
迫签订《辛丑条约》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是惊人的相似。

第二、宗旨与目的大致相同。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相类似的宗旨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
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末新政的实质:
也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良”性质的改革。

第三、具体改革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所发展。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大部分内容相类似。不同的是,清
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前进,有所发展。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期间,办起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

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厂矿分别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出
现,
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了。
清末新政,
在经济上的努力更为突出。
工矿业方面,
由于清廷采取奖励政策,
洋务运动的老厂矿有所恢复与发展,
新的厂矿也大量涌现。
相当于以前四十多年总和的一半
,
这在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
,
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在军事方面。
洋务运动期间,
突出的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
军。清末新政期间,对原有军事工业进行了扩建,普遍增加了经费,更主要的是编练新军。

在文化教育方
面。洋务运动期间有了一定的重视,
1862
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兴办洋务德人才,地方出现了新
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政府
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且清廷又令各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为了人才,清廷还大力派公费留学生,
鼓励自费留学,提倡到欧美各国留学。

第四、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两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
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

两次新政
的军事工业、建立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
可忽视的。

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而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
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

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
国来,这是拔地而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清末新政,民族
资本更加兴旺,
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第三,
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
量翻译外国书籍,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
贸易垄断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量出现,是其表现之一,特
别是收回利权运动,群情高昂,成效显著。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一脉相承的,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的持续和开展。虽然由于自身的
局限性,
没有认识到改革的本质而失败,
但其中有关经济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这两次封建统治者发起的革新,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和定位。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
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
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0
年修订版)

《哈尔滨师大学报》
1984
年第
2


王守中《论晚清近
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0
年第
5


《湘潭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0
年第
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
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
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
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
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865
年到
1895
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
20
多个制造枪炮、
弹药和船舰
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
19
世纪
70
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
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
4
,其中定远、镇远舰的
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

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
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
,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
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
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
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
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
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
种误解,
由一味抵拒,
渐至批判地吸取。
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
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
,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
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
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
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
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
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
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
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
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
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
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
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对洋务运动的三种不同评价:

1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自强”的核心目的在
于镇压人民的反抗,也就是“灭发捻”,这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至于所谓“勤远略”不过是自欺欺人
而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统治者早已被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吓破了胆,还怎能“强”得起来呢?

至于“求富”,洋务派创办的军工民用企业都是由封建官僚们充任督办,这些人把清官场的腐败作风都带
进了企业,贪污、中饱、办事效率低下;再加上从西方引进的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洋务企业都不景气甚
至破产。“求富”也成了一句空话。
2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
批科技人员和工人,
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例如:轮船招商局同外国船行的况竞争)但非常有限。
3
、洋务派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此运动
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又一探索。

洋务运动(同光新政)与戊戌新政、清末“新政”的比较


1
)相同点:三次新政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三次新政都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
的改革;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三次新政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
动作用。(
2
)不同点:三次新政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三次新政的倡导者代表的阶
镇属性不尽相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三次新政的内容不尽相同,洋
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就影响而言,戊戌变
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兼施。


1
)相同点:
1
,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19
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
二次鸦片战争。
1860
年侵略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这一
奇耻大辱,使许多官僚士大夫深受刺激;
2
,都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洋务派引进西洋先进技
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训练新军
,
开办
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
1872
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清朝新政筹饷练

,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
废科举,育才兴学


3
,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洋务运动受
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干扰,也受到了清廷中央权力的制约
,
失败告终
.
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

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推动了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
新政也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

2
)不同点: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新政发生在
1901

,
洋务运动兴起在
19
世纪
.
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影响不同
.

比较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
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三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
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既参与洋务运动,又参与清末新政的代表人物有(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
1901
年清朝开始颁布新政措施,慈禧虽任命李鸿章为督办政务大臣,但
李却于同年的
11
月去世,所以实际上没有参与新政。

奕劻是在
1884
年慈禧罢斥恭亲王奕后,得以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大政。
1901
慈禧下令
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但此人比较保守无才,
他没有参与洋务运动。

袁世凯没有参与洋务运动,他出生于
1859
年,洋务运动高潮时期,他还在求学阶段,受洋务运动影响,
投奔李鸿章,后小站练兵。在清末新政被补加在参予政务大臣行列之内。

张之洞是唯一两次活动都参加的人物。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等。
清末新政时期被任命为参予政务大臣。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一样的。洋务运动的破产表明“新政”也不可能成功。清末新政的内容是
编练新军,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也不是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在奖励实业方面,没有得力措施,相反增加
捐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政也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挽救统治的又一举措。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
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
其领袖人物为奕新、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等,
他们着手改造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的教育机构,试办新式学堂,向欧美及日本派遣留学生,培养
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这些措施的推行,都是围绕变革科举制而展开的,也就
是说封建科举制是推行洋务教育的极大障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对科举制非常不满,他在《奏请
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对学堂和科举的利弊作了分析说:“除兴学堂外,更无养才济时之术。”李
鸿章也认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施于洋务,隔膜太深”。他建议:“一是将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
进取一格,以资造就;二是设立洋务局。培养洋务人才。”

为自强求富的目的而向西方学习,洋务
派从
1862

1895
年共创办了
26
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1862

)
、上海广方言馆
(1863

)
、广州国文馆
(1864

)

天津电报学堂
(1879

)

湖北铁路局附设化学堂、
矿学堂
(1892

)

湖北自强学堂
(1893

)
和工艺学堂
(1898

)
等。这些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效法西方,教学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这是对与以
四书五经儒学内容为主的旧式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突破。洋务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重大贡献,还在于
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各种公开场合和给皇帝的奏疏中揭露指斥科举之弊,并逐步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和
冲破科举取士的祖制而另开选官之途。
1866
年,奕新提出京师同文馆招收三十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
士、翰林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吏入学,让这些原来通过科举选出只会读儒家经典的士人人洋务学
堂学习西学,学习“俾于实用”而不是“学习皮毛”。
1867
年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
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过去做官必由科举,洋务运动之后,洋务学
堂学生的仕途、任用则突破了这一不移之法。京师同文馆建立后,就规定学生每三年由总署大臣考试一
次,成绩优等者分别授七、八、九品官;又规定:“嗣后由同文馆考取七品官复考一等授为主事者,请
仍准制分各衙门行走,遇缺即补。”这种规定对科举取士从法定制度上开了个口子,学洋务同样可以做

官。与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相辅相成、互补互促的举措,是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派遣留学生去欧美、
日本学习西方科技。这对扩大我国人民的学习领域,提高我国知识分子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洋务派的教育改革是以引进西方学校模式为主,
以翻译西书和派遣留学生为辅助,
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与科举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作用,开创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为教学注入崭新的西学内容,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为中国现代化深入发展形成
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的世界观创造了条件,为后来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物质基
础和精神力量,其历史作用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主要是表现在他
们维护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根本立场没有变。
这就决定了洋务派的改革措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他们改革的思路是增新而不废旧,对科举制度不主张彻底否定,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的引进西方
利器和声光电学,这些方面的局限性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尚
处在开创时期,他们是近代中国教育发生资本主义性质变化的创导者,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
种认为洋务教育“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精神掠夺创造了条件,加深了中国教
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论断失之片面而欠公允。

参考文献:

刘保均:《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年第
9
期。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5
月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0
月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月版,第
144
页。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1988

12
月版。

金耀基:
《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

见罗荣渠、
牛大勇编: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徐泰来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敦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5
月。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求采纳 找了半天 很累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4
洋务新政对武威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统治阶层中一部分人转化为狂热的洋务派,认为只有“兴办实业,坚甲利兵”,才是“强国御侮”之道。伴随着这一思潮而来的是机械、兵工等工业的兴起。武威虽地处边陲,但洋务新政对当时武威的影响也是巨大了。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任甘州兵备道的铁珊(满族),就曾不遗余力,倡导新学,提倡“牧羊以兴实业,试种牛痘以惠婴孩”。于是《牛痘 新书》等小册子风行一时,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任凉州府知府的陈才芳,教民栽桑养蚕,调陕西汉中工人来凉收茧纺织,传授养蚕缫丝之法。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武威举人丁春华“拟改良农业,筑园数亩,植桑数百,振兴蚕业”,并试种棉花。到一九0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武威县知事梅汝楠,更是大力提倡新政,如设立农业试验局、巡警学堂等。但以上诸多措施,仅局限于个人的愿望和努力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加此,凡此新举,多因人罢而事废,未能收到显著效果。
简述洋务新政的主要内容
(1)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2)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办洋务,并从近代军事工业着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包括加强海防和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兴办近代企业。30余年中,洋务派先后兴办规模不等的兵工厂达24个。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兴办军事工业企业以外,嗨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当时称为轮、电、矿)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洋务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其实是一样的
第2个回答  2013-08-25
不一样,你说的应该是清末新政,没有洋务新政的说法追问

有一道题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