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通用术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首先来讨论古今字。古今字,由郑玄《礼记·曲礼下》首创之后,一直为后代文字训诂学家所沿用, 用来说明古今异字的现象。简单的说,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比如“昏暮”这个意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就构成古今字。《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字,音zhi51,本义为知识、了解。后来引申为聪明、聪慧之义。《战国策·赵策二》:“知者功大而辞顺。”后来在“知”字底上加义符“日”,造出“智”字来表示引申义“聪明”、“智慧”。这样,“知”与“智”也就成了古今字。以上的两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古今字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一是文字的假借,一是词义的引申。相比较来说,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今字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本义、引申义或者假借义,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只是部分相同。
  其次,来说说通假字。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语言现象而言的。具体的说,就是本来有这个字却没有写,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里的“音同或音近”,必须是上古音)来表示,应该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借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于是便成为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双声通假以及叠韵通假。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鸿门宴》)
  (2)双声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古音的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如“亡与无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亡”通“无”】(《温病条辨·叙》)
  (3)叠韵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如“逝将去女。”【“逝”通“誓”】(《诗经·魏风·硕鼠》)
  与古今字不同的是,通假字的条件是必须两个字同时出现,同时这也是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最大的特征。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还有其他的区别:古今字的字形大部分都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假借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之间表义必有联系,而通假字之间意义基本上无联系。再者,从上可以看出,古今字读音基本相同,而通假字还有音同音近的现象。
  再者,异体字。什么是异体字呢?这里引用裘锡圭先生下的定义:“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成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更具体简洁的定义要数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指出的“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异体字是由于造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它的结构方式大概有6种:①造字方法不同。②改换意义相通的形符。③改换读音相近的声符。④变动形符与声符的位置。⑤采用形符与声符的变体。⑥形符与声符都改变。
  睹—靓 咏—诛 砖—城 铺—哺 雇—鸯(形符不同)
  鲜—鳝 坟—愤 蹬—踪 咱—咬 简—笋(声符不同)
  概—粱 寻—略 群—拿 惭—新(形符、声符位置不同)
  腾—从贝,肤声。剩—从刀,乘声。(形符、声符都不同)
  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而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包含在“古字”之中,所以古书中的“古字”可以代替“今字”,但“今字”只能代替“古字”中的一部分意义。
  异体字与通假字也不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不同,相互代替会产生歧义。异体字形体不同但音义无别,相互代替不会产生歧义。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胜杯杓”中,“杯”就是“酒杯”的“杯”,“杯”与“杯”形体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虽然上述已经基本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具体的情况还是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证明。首先只有弄明白三者最基本的定义,才能在应用中进一步认识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