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动与静”相结合的数学课堂

如题所述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水平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很难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安静的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也不能要求学生整节课都在活动,因为这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掌控课堂动静,才能使学生在动静轮换中始终保持高效学习的状态。

  一、顺应天性,“动”起来的数学课堂才高效
  孩子总是生性好动,我们需要顺着孩子的天性前行,创设各种机会,让孩子们多参与课堂,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契机。
  1、数学情境调“动”好奇心,引发课堂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课之伊始,学生往往不能马上进入状态,需要教师设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课程进行中当学生感到疲劳、容易走神之时,也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故事,重新调动学生情绪。可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如教学“10的认识”,创设数字宝宝排队的情境,先出现数字娃娃“0”,接着依次跳出“1—9”,“9”认为自己最大,嘲笑“0”什么也没有,“0”伤心地哭了起来。“1”出来打抱不平:“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9听了将信将疑,老师就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讨论纷纷,为0感到委屈,支持1和0站在一起,屏幕一闪出现了10,学生可高兴了,随着情绪的高涨,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对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学实践触“动”求知欲,启发探究意识
  求知欲往往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层层揭开谜底,数学教学是充满探究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如教学《看一看 摆一摆》时,我出示“淘淘用9根小棒摆出3个三角形”,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用9根小棒摆出更多这样的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动手活动,一下活跃了思维,摆出了多种方法,其中“  ”这种摆法我课前还没预设过,却有好几组的同学都摆出了这种方法。对于“9根小棒为什么能摆出4个这样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共用边”这个词,有的学生用连体婴儿来比喻,让我感到很意外,佩服他们想象力的丰富。如果课堂上学生不实践,教师自己把各种结果展示,那根本不会出现这样让人惊喜的生成资源,也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3、数学游戏牵“动”表现欲,激发争先思想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所以教学中适时穿插有趣的数学游戏,如:开展“闯迷宫”、“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游戏,使学生都想着在游戏中奋勇争先,不落人后,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又如学习10的组成,通过找朋友,玩手指等各种游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从中学会了如何既竞争又合作。整个过程,学生轻松愉快,课堂效率也得以提高。

  二、动中求静,没有倾听与思考的课堂不会高效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偏于好动,会不时的开小差,要么摆弄自己的文具书本,要么转身跟身边身后的学生讲话,甚至不自觉的站起来。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学会动中求静,毕竟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的数学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整堂课吵吵闹闹肯定影响学生的思考。
  首先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刚开学我基本上都要花2周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及时提醒孩子们该怎么做,当孩子没坐好时,说:小小手,放得正!当没看黑板时,说:小眼睛,看黑板!课前让孩子准备好数学课本、铅笔和橡皮放在桌角,上课后不再受笔盒翻盖声影响,集中注意力听讲。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奖励,同时以“瞧我真棒”等竞赛激励学生养成注意的习惯。当学生学会集中注意于一件事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有效率可言。

  其次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鼓励孩子要多说话,主动发言。到了一年级,很多的孩子为了表现自己,在别人发言时,就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这样往往不但没办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没能够听清别人的发言。我就告诉学生倾听的好处,让孩子明白如何倾听。无论听老师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如果有不同意见的,不能乱喊,要举手表达不同的看法。当发现学生不认真听时,我往往先让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学生就明白是自己不认真,大家都在等,马上就集中注意力听讲。每天适时的提醒,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只有学生听进去了,数学课才算有了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留给他们充裕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先复习不退位减的方法,然后引出36-8,学生发现个位6不够减8,怎么办呢?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就给他们较长的时间独立思考,之后许多学生都举起小手想说。这时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欲望,我就组织小组交流,交流中他们又产生了新的思考,最后归纳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动静结合,韵律和谐的课堂最有效
  一堂课下来,学生光是静静的思考、学习,会造成精神疲惫而走神,影响学习效率;或者总是不停的活动,学生也容易产生体力疲劳,造成劳而无获,而且总是动的课堂也是无序的课堂。所以我们必须在一节课上既有动又有静,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比如一节课的开始,以诙谐的语言或生动的故事导入,先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数学思考,容易走神的时候,教师要抓紧时机再让学生动起来,开展游戏活动,动手实践等,注意动静交替,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找规律》,我创设了参加森林联欢会的故事情境,先是自己和几个同学扮演小猴和小兔跳跃入场,学生一下子兴趣高了,很快地融入其中,通过观察发现动物们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动物布置漂亮的会场,学习理解规律。然后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用所学的方法来涂联欢会入场券,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最后小组再表演有规律的声音、舞蹈。这样“动—静—动”结合,既避免了形式上的热闹,又打破以往那种注入式、枯燥的学习。由于教学环节的创新和张弛变化,往往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师生配合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最高效。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课堂的掌控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既能静下来倾听和思考,又能动起来实践和游戏。这样动静和谐的课堂,会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30
把握科学课堂上的动与静:
学生的“静”与“动”,不仅需要老师的恰当引导和把握,同时可以审视出该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或者更为详细的看出那些学生真正掌握,那些学生不懂却沉默不质疑。对此沉默的学生,教师可及时予以沟通,1、要端正其学习态度,2、,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他们认真学习。3、课堂上可对他们进行主动提问,追问时,先把个别简单的问题交由其回答,从而表扬后使其增加自信心,并懂得需时刻集中注意力。4、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乐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