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是什么

以前公历,就是以前的人算季节的叫法,孟 伯 季,是指1 2 3,还有一个说法 伯,仲,叔,季 1 2 3 4. 倒是这两个那个是正确的?!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尊卑有序。

“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就是老大的意思,在古代与“孟”字通用,现在一般称呼比父亲年长一些的男子。“伯,把也,把持家政。”

在古代按宗法社会里,一般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就一国而言,当国者则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即“伯”“霸”通用,指把盟国奉为霸主,也就是盟主的意思。唐代后汉语“伯”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

“仲”的本意在《释名》中解释:“仲,中也,言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至今还留在云南白语里,“仲子”指二儿子,“仲女”指二女儿。司马懿,字仲达,排行第二。其长兄:司马朗,字伯达;三弟:司马孚,字叔达;四弟:司马馗,字季达。

以此类推,“叔”指年少,现常用于称呼父亲弟弟,“季”指年幼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他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今某业之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我老幺比老二强。

扩展资料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孔子,字仲尼,说明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相传孔子的哥哥叫做孟皮,是个瘸子。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其哥哥是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其弟弟有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

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1
伯”,本义是长子。许慎《说文解字》:“伯,长也。”引申为排行第一,指兄弟中最年长的,就是“老大”。《豆棚闲话》第七则:“伯曰曹丕,字子桓;仲曰曹彰,字子庄;季曰曹植,字子建。”曹丕、曹彰、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是老大,所以称“伯”。“伯”也可以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长的。《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伯姊”就是大姐。

“仲”,本义是“中”。许慎《说文解字》:“仲:中也。”《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高诱注:“仲,中也。四中,谓太阴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引申为排行第二,就是“老二”。《诗经·大雅·烝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仲山甫”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仲”也用於女子的排行。《诗经·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高亨今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任:姓。只:语气词。勖:助,这裏是“匹配”的意思。寡人:我,国君的自称。)

“伯”和“仲”经常连用,表示兄弟的排行。《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杜光庭《虬髯传》: “问其姓。曰:‘张。’问伯仲之次。曰:‘最长。”“伯仲之次”就是兄弟排行的序次。引申为对年长男子的敬称。班固《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还可以引申为兄弟的代称。尤袤《全唐诗话·卢渥》: “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伯仲四人”就是兄弟四人。再引申为指关系密切的人。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王季思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裏意指朋党。”(东林:指明末东林党。)再引申为指关系密切的事物。曹寅《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由“兄弟”还可以引申为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叔”,本义是“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qū),采荼薪樗(chū)。”毛亨传:“叔,拾也。”(苴:蔴子。荼:苦菜。薪:砍柴。樗:木名。)“叔”,表示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即“叔父”,是它的假借义。后来假借义成了常用义,本义反而消亡不用了。“叔”由表示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叔父”引申为在兄弟排行中表示第三。《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贞索隐:“崔浩云:‘伯、仲、叔、季,兄弟之次。’”“叔”在“伯”、“仲”之后,是第三位。

“季”,本义是“少子”,即最小的儿子。许慎《说文解字》:“季,少称也。”段玉裁注: “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小於叔。”所以班固《白虎通·姓名》说:“季者,幼也。”引申为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后的、最小的。《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伯仲叔季”,“季”在第四。“季”也可用於女子的排行。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妹十岁。”“季”,指最小的女儿。“季妹”就是最小的妹妹。

“孟”,本义是“列为首位”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孟,长也。”引申为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长的。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叫“孟皮”。“孟女”就是长女。春秋时,齐为大国,齐姓姜,故称齐君的长女为“孟姜”。引申为泛称各国的长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郑玄笺:“孟姜,列国之长女。”“孟姜”,因常与“美”连在—起(如上例),因而后代又引申为泛称美貌女子。徐复祚《投梭记·姿劫》:“如云女,如云女,颜如孟姜;秦淮裏,秦淮裏,宛如濮上。”

因此,两个都是正确的,没有冲突。只是在使用地方有所区别而已。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来历】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国语辞典释义】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用法区别】伯仲叔季用在时令上:初夏称“孟夏”,夏季的第二个月称“仲夏”,夏季的第三个月称“季夏”。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一般用作排序:伯仲叔季,依次指:一二三四。我们常说的不分伯仲,就是说分不出第一第二。古时经常用作兄弟中的排名顺序:老大就是伯,老二就是仲,老三就是叔,老四为季。 也可以是说季节月份,比如常说的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季夏是指夏季的第三个月。不过,季节月份中没有伯,第一个月一般是孟,也就是孟夏、仲夏、季夏,依此类推……追问

以夏天为例,为什么 叫孟夏 仲夏 季夏 没有称呼为 伯夏 仲夏 叔夏 的?!

追答

用于季节,则把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段,如初春(孟)、仲春(仲)、晚春(季),季节分段是由兄弟排行引申来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01
伯,仲,叔,季主要有下面两种解释:
1、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2、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相当与1 2 3 4 或甲,乙,丙,丁。
孟、仲、叔、季:
1、也指兄弟排行次序,孟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孟与伯的区别是“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说,古代贵族一夫多妻,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
2、习惯于四季排行。孟乃春季之首,孟春。仲夏,叔秋,季冬。追问

以夏天为例,为什么 叫孟夏 仲夏 季夏 没有称呼为 伯夏 仲夏 叔夏 的? 也是因为12个月份四季每季3个月,,然后习惯的称谓 就是叫孟夏 仲夏 季夏。? 孟夏 仲夏 {季夏}为啥不是叔夏,,?我猜测的是不是因为夏天最后一个月用叔夏不能表达是最后的意思,然后就用了季夏来表示,至于代表3的叔夏,就用平均法 给平均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