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功劳? 为什么把他和其他皇帝并称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如题所述

宋太祖统一中国
  
  自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其实已经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此时唐朝不仅已经失去了对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西部边界线已经离首都不远),而且对河北也已失去了控制,甚至包括一些南方的诸镇,这是未来五代十国中国大分裂的开始,这是中国自南北朝后又一次大分裂,长达近200年。宋朝建立的时候,北边有当时最强大的敌人并占据了中国燕云十六州的契丹以及扶植的政权北汉,南方则是由唐朝藩镇形成的几个独立政权(国家),形势很像秦统一前的局面。除了燕云十六州外,宋太祖在短短的十五年内消灭了除北汉外(北汉问题其实是契丹问题)所有的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吴越已经完全臣服,归顺是时间问题),这一惊人的军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统一才能与之相比,当时宋军在人员数量以及国力上并不占优势,完全是以一对多,形势与战国时期极为相似。
2 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内圣外王”兼及唐宋军事力量比较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宋初的统一战略的决策和提出者是谁的问题。《宋史 赵普传》: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 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这一段史料明确指出,先南后北是太祖提出的,只是征询赵普的意见而已,哪里来的“先北后南,当时已不是柴荣北伐之时,契丹北汉已稳住阵脚,如不是其弟及赵普等人力劝,只怕逃回的会是他”的结论?再说,宋朝建立离柴荣北伐有几年?半年!就这半年中,中国与辽的形势已经有了大变化?你当历史是变魔术啊。3 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内圣外王”兼及唐宋军事力量比较  自辽占据燕云十六州后,中国不仅尽失长城燕山之险,在长达数百公里的国防线上根本无法处处有效设防,防备机动力极强的骑兵攻击。因此必须用重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设防,还免不了挨打的局面,这是宋以前中原政权没有面临过的问题。另外,辽占据了燕云地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游猎政权,而是兼游猎与农业的一国两制国家,攻有游猎的劲骑,守有农业区的坚城,宋军北伐就是因困于坚城之下却被骑兵从城外反击失败的。这些都是汉唐时期匈奴、突厥们所不具有的优势,并非全是宋军的战斗力问题,更关键的是中原敌人完全不同于以往,并不是单纯的游猎民族,中原政权可以趁其不备突袭,一战而胜,这恰恰是汉唐军队取胜的法宝。以后的金、西夏也是如此。汉时期没有马蹬,匈奴骑兵并不能充分发挥像以后游猎民族那样的战斗力,这也是汉军取胜的一个原因;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汉军的弓箭射程射速远过于匈奴。李陵以五千步兵可敌数万匈奴兵(因箭尽被俘),如果是面对的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无疑是天方夜谈。而实际上,唐朝时,唐军与周边游猎民族的战争并不是一直很辉煌,和吐蕃的战争是失败居多,甚至首都也被吐蕃攻陷,边境就在长安西边不远处。即使是在极盛时,与同样农耕民族的南诏作战,唐军败得更是惨不忍睹。西夏、辽、金比南诏、高丽如何?所以用宋对外战争的失利来比较唐、宋军功是只及其皮,不及其里。
  在宋初期,宋辽基本上是均势,宋攻辽深入必败,辽攻宋深入也必败,宋真宗的时候辽兵一直深入到黄河边,可一座城池也攻不下,只好谈和退兵。双方看清了这一点,才有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如宋太祖晚死,按照他的战略计划,是必然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宋辽大战不会像军事才能极差的宋太宗指挥的那样难看,胜负还在两可之间。宋初的两次北伐失败最大的原因是有一个不称职的军队统帅  宋太宗,一次是灭北汉后人困马乏,不听劝告,执意伐辽;一次临阵授阵图,越级指挥,以至众将不和。
  北宋末年对西夏的作战越来越占了上风,但除了这支常年与西夏作战的陕西军外无一可战之军,军制完全败坏。但这些不能怪到宋太祖的头上吧?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啊,所有王朝的军队都是越来越趋向于败坏的,就象你不能要求唐太宗对征南诏失败的唐军负责一样。重文轻武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飞跃和进步,而并非以后军队衰败的原因。宋太祖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了大臣作乱,武臣割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对民众危害最大的乱因,宋朝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没有这一套制度保障是不可能的。唐朝看来是重武轻文了,为了扩张,重用北方蛮族,类同于罗马帝国用蛮人当兵替自家打仗,可结果如何?与罗马帝国的下场很相似。在极盛期就发生了安史之乱,蛮人攻占了两京,并且丢失了所有扩张的版图,西域、蒙古、自家的河西走廊,甚至河北(河北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逆向的蛮族化),首都几次被攻陷,完全是一个分裂的局面,并直接形成了以后五代十国这一中国自先秦以来最为严重的大分裂。
  北宋末年,金人 起,这是一支装备重甲的重骑兵,契丹在金军面前就像落叶一样被扫荡一空,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在这支军队面前,宋军的表现比契丹强太多了。当勤王的陕西军在野战中被金人伏击覆灭后,开封失去了支持,成了孤城,失守后皇帝被俘,此时宋朝已经接近亡国,但就是这样,还能绝处逢生,成立流亡政府(都到海上去啦,真正的流亡政府),最后与金打个平手,甚至能反攻。
  反正是乱谈,索性扯开去。比一下宋和明是比较有意思的,南宋初年的形势比明末险恶得多,两个皇帝被俘,首都失陷,皇帝被追得跑海上飘流,可最终还是顶下来了,与金打个平手,甚至还能占上风反击。清军的战斗力未必强过金军,甚至还不如,金有重骑兵;明军武器条件远胜于宋军,有火器,也从不缺少最重要的战马(连流寇都可以一人配三马,人有十来万),为什么结果相差这样大?明末与其说是抗清史,不如是将领(包括文人)率军争先恐后的投降史,读明末清初史,感觉到当时的汉奸真TMD地多啊(这此些汉奸可是货真价实的,可不是网上的,呵呵),这只能归因于宋明两朝的人心感招力不同了。没有人愿意为打大臣屁股,杀人如割草的朝廷卖命,尤其是那帮武将,争着抢着投降,充当灭明的急前锋。崇 谁也不信,只信太监,最后卖了他的也是太监,真是人心丧尽。人心向背是件虚的事,玄的事,人心向背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是几十年上百年修得的功夫,这就完全是宋太祖的功劳了。
  太祖誓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应不朽的名言: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 之”。之所以这样讲,一点也不夸张。名言多为空言,或多作用于一时一事,而宋太祖的名言却是制定了一条更是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并得到了切实的执行,达三百年之久,可以说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仅这一条,宋太祖的形象就可以光照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明君了。什么叫外王?这就是外王,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王,因为没有内圣,外王最多就是铁木真;只有有了宋太祖的慈悲心、仁义之心以及建立的一整套长治久安的开明制度才可真正称为内圣,也只有具备了内圣,才真正称得上是内圣外王兼备的千古一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4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3
史家笔下的宋太祖。是一个忠厚般长者的帝王。他起于乱世,而能以仁义创两宋三百年的基业,繁荣经济,倡导文化,其功业当属不朽。后人评价其:建邦立国,重仁义之德,统一天下,兴仁义之师,安定乾坤,从仁义之政。 宋太祖是一位少见的夫子皇帝,夺权之时,他兵不血刃,称帝之后。他也没有大杀功臣。他主张以文治国。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一大批武将的兵权。选拨文官主政。对科举进行改革。一直影响明清两代。与秦皇汉武,唐宗齐名。为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和重大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