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类似校园祭之类的活动也行

樱花国度里的学校生活(附照片)
——上海教育代表团访日感受及思考

作者:钱勤发 日期:2006.02.16 版次:A2-11

樱花国度里的学校生活 ——上海教育代表团访日感受及思考

本报记者 钱勤发

上月22日至27日,记者随上海教育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关西地区的大阪、神户、京都。在这些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发源地的地方,我们走进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和神户市立葺合高级中学。
从校舍、设施到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凡所见所闻都似曾相识,但又不尽相同;再深入交流,细细观察,我们代表团中的一些高级教师和校长们深为感慨。在此,记者忠实地记录下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1 清水寺里所见所思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京都是日本的一座文化名城,那里有17处世界文化遗产,清水寺便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迎着冬日的寒气来到清水寺时,有不少穿着校服的日本中学生正在休学旅行。校服是藏青色的,男学生长袖长裤,女学生清一色裙装,配着短袜旅游鞋。那天室外气温0℃左右,看着这些女学生的裙装,不由让我们倒抽一口冷气。不一会,清水寺上空飘起了雪花,那晶莹的凉凉的雪花打在女学生的裙装上,可她们若无其事,步履依旧轻盈,笑容依旧灿烂。
这时,我们代表团中的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陈培贤老师心有所思,想拦下一位女学生了解些情况。当他伸手去拉一位女生时,陪同我们出行的一位翻译立马劝阻道:不行。他说,在日本绝不允许随意拦人,如要与学生对话,必须先要征得对方同意。
陈培贤老师将手缩回的那一刻,马上醒悟这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日本。不一样,确实不一样。这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观照中日学生的差异,想得很多。他说,在冬天,在飘雪的日子,学校组织学生休学旅行,穿着这么单薄,要是万一受凉感冒了怎么办?这在上海所有学校简直难以想象,哪个校长负得起这个责任?家长要是吵上门来,你不但得赔偿所有损失,还得受教育局通报批评。
陈培贤老师说,探究日本校园师生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比如,我们到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参观访问时,一进校门,每个人都得脱下皮鞋换上拖鞋,这是学校的规矩,从校长、老师到学生一概如此。这不是换不换鞋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生能做到令行禁止吗?在日本,学生可以携带手机进校门,但不得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老师用不着千叮万嘱,不会有一个学生违反这一规定。陈老师说,他们学校也曾经作出规定,不准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谁知,马上受到社会舆论质疑,说学校封杀学生用手机,至今仍可在网上查阅到上百条反对意见,弄得学校无所适从。学生在上课时用手机发短信,老师管还是不管?陈老师感叹道:令行禁止,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难太难。

2 专设师生谈话空间
说到日本师生之间的关系,上海实验学校教务主任陈罡老师也感慨良多。我们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参观时,见到每一楼层的走道上,专门有一个空间置有长条桌子和凳子,这是供老师与学生谈话或是辅导学业的地方。陈罡老师说,日本学校不但利用所有空间,而且非常尊重学生,他们绝不会将学生叫到教师办公室谈话,让学生在众多老师面前丢脸或是泄露隐私,更不会大声训斥。陈老师留意到这么一个细节:有一个学生欲将楼梯扶手当滑滑梯玩耍,正巧被老师见到,老师没有板起面孔训斥,而是和蔼可亲,同他讲清道理,讲清后果,这个后果要你学生自己来负,说得这个学生频频点头,收敛起玩兴。陈老师说,两相比较,我们与日本的管理理念不一样,我们的老师就是向学生讲清了道理讲清了后果,但真有什么后果发生,学生不承担任何责任,板子必定打到老师身上。
我们在神户市立葺合高级中学参观访问时,逢着课间休息那一刻,只见校长和学生们有说有笑,十分亲切。校长没有一点架子,更不是面孔铁板让学生见了害怕,而是师生和谐,暖人心扉。当我们的一些校长与葺合中学的校长交流时,他说,老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谈到如何考核教师的优劣时,这位校长不知如何作答。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类问题。日本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不管能力大小,都十分珍惜岗位,每个教师尽心尽职,除了职务高低之外,没有优劣之分。而且校长无权考核教师,教师的岗位都是教育局安排的。在日本不存在教师下岗的问题。

3 全套厨具搬进教室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校长助理鞠文炜老师对日本学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感触很深。我们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和神户市立葺合高级中学参观访问时,都感受了学校设立的烹调室。这烹调室里所有厨具应有尽有,就像把厨房间搬进了教室,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学生每周都得下“厨房”学习烹调。不管男学生女学生都得认真上好这堂课。他们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而是在老师指导下,从洗、切到烧,无所不学,当天的午餐就是他们自己动手的“杰作”。
鞠老师说,日本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在令我们自叹弗如。想想吧,我们的高中生乃至大学生,有多少人能“买、汏、烧”?家务能力与日本学生无法相比。
日本的学校生活明朗快活、充满活力,他们培养学生亲自考虑、亲自学习、亲自努力、亲自选择的能力,对学生从不灌输。鞠老师对比自己学校的教育模式,觉得葺合高级中学的课程设置很值得借鉴。他们的学校只设国际科和普通科,第一年共同学习相同科目,第二年第三年便分门别类为文科系、理科系、英语系。国际科尤为注重国际问题研究,既学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又学国际关系。他们倡导学习中的国际氛围。
鞠老师尤其欣赏葺合高级中学的课外活动。他们的课外活动分为体育和文化,类别有30多个,从球类到剑术、柔道;从演剧、合唱到花道、茶道;从照相到吹奏乐……真是广泛至极。鞠老师说,像日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定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4 微笑鞠躬刻入心扉
上海市第一中学的副校长周伟平是位女性,她细细观察日本学生后感叹不已。周老师在学校里教授德育课,她说,我们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范和主动与人打招呼,这对日本学生来说实在属于低层次的德育标准。在日本无论老小,视交通规则为法律,不会有人穿红灯。就是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人人都走斑马线,司机见了行人均静静等候,待没有行人后才启动车辆。
周伟平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日本学生彬彬有礼,见了客人都面带微笑,深深一鞠躬,令人倍觉温馨。周老师说,习惯成自然,日本学生礼貌待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是社会大环境养成的,也可称为“隐性教育”,社会的榜样、长辈的榜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教育,相比之下,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学生礼仪远远不及日本学生。周老师说了这么个故事:前些年,有人对中日两国学生的素质进行了一次测试,日方与中方学生分两个团队共赴内蒙古举办一个夏令营,结果中方学生大声喧哗、前吃后空;而日方学生压低嗓门说话,对带去的干粮算着吃;比较下来,中方学生缺乏团队精神,更不及日本学生吃苦耐劳,尤其对于生存的计划性,中方学生与日方学生相去甚远。
周老师还观察到日本人非常重视节约能源,教师的办公室不开空调,就是我们到了,他们也只打开一台燃油取暖器招待客人。周老师说,日本这么富裕非但不挥霍,且还具有前瞻性,可见公民素质之高。
是的,无论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学校,还是神户市立葺合高级中学,校舍远远不及上海一些重点中学这般豪华。然而,他们内涵的深邃、教育的质量、师生的素质却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学生学习烹调 鞠文炜 摄
日本教育部门官员介绍情况 陈罡 摄
日本的家教,称为课余辅导班 陈培贤 摄
http://lwlqmy.blog.sohu.com/100892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