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是什么?

女人穿的旗袍设计理念为什么是收腰袒胸?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二、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由于“男从女不从”的缘故,清初汉族妇女的服饰依然保持汉服原貌。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不难看出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女子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的服饰风格日渐交融,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女平时着袍,初期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袍长及于足面,“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不用领时加围巾,后来领口式样渐多。面料多为绸缎,袍面锈满花纹,领、袖、襟、裾等处均有镶滚,配上俏丽风雅的绸冠和别致的花盆鞋,造就一种端庄沉稳的古典风格。

后来又发出现了“十八镶”的装饰手法,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打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几乎难以辨认原来的衣料。旗女袍服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三、近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上呈现着剧烈的变化,“西风东渐”对传统民族服饰的改进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辨发、易服色,把封建王朝的冠服制度一一摧毁,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制服条例》,其中规定了主要礼服和公服。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男子开始穿着西服、中山装;女子服装也开始渐受西式服装的影响,根据流行时尚进行改良。

20年代中叶起,一种以无袖长马甲形式出现的新式旗袍出现在当时的时尚中心——上海,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与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

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下摆提高至膝下,装饰性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消失,色彩也力求和谐淡雅。这一时期中式女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到30年代才慢慢消失。

四、旗袍的演变,首先突破了中国妇女着装严整的传统观念,抛弃繁琐的装饰和形制,逐渐重视曲线对女性特征的衬托,由昔日的宽大渐趋于瘦长合身。中国女子穿旗袍可以增加形体修长感,配上当时流行的丝袜、高跟鞋,显得亭亭玉立。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扩展资料

1、婉约美

作为典型展现女性婀娜身材线条的服饰,穿上旗袍的女人们浑身被紧紧包裹着,走路的时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举手投足间,属于女性的柔软与美丽便一览无遗。在中国的历史上,古典妇女们给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极致,婉约清丽,含蓄内敛,十足水做的美人儿。

而旗袍的出现,则是让这些弱质纤纤的美人们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美与气质展现出来,或清纯,或妖艳,或俏丽,或贤淑,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总之,旗袍演绎出了各种女人的美与婉约来。

2、曲线美

穿着旗袍对于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现出一种玲珑的曲线美。这对于娇小的东方女人来说,塞进旗袍里的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挺了,自信十足,因为不管是身材还是气韵,都是这件或简约或华美的旗袍给彰显出来。

相较之下,外国的女人穿起旗袍来实在差得太多了,要么肩膀过宽,要么手臂太粗,要么就是屁股太大,总给人一种那里不对劲的地方,破坏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设计上遵循上紧下松的原则,既能展现出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和精致的脸庞,同时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够圆润等身材缺陷,对于东方的女人们来说,实在是难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紧实包裹着女性身体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贵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开叉的设计却泄露了人内心最隐秘的愿望,将女性修长优美的腿部悉数展露。

伴随着小碎步,那道若隐若现的美好风景也让人不由得心猿意马起来。旗袍将东方别具特色的性感与含蓄美演绎到极致,无时无刻不展现出女人们楚楚动人的身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袍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 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 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

以后两年, 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 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扩展资料

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一种 社会意识形态。油纸伞、香扇是 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旗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1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永恒的时装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风格时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详细: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3.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2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简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 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 旗袍的流行。由于 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 现了“改良 旗袍”,从遮掩身体的 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 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 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文化风格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 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 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 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