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梅雨季节是几月

如题所述

南方梅雨季节是每年6、7月份。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

扩展资料:

有关谚语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梅雨季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上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嘉兴地区正好处于这样的气候带,因这时江南的梅子变黄成熟,所以老百姓习惯把这段时间的天气叫做“黄梅天”。梅雨季节,家具、屋子、衣服感觉都“潮腻腻”,整个人心理上也会感觉压抑。但对农民来说,是个难得的休息季。

这个季节,春蚕饲养结束,田里的小麦油菜已收割,秧还未到插播时,菊花刚栽种,赤豆、黄豆才播种,可以说没有主要的农活。雨忽大忽小,把农民困在了家里。但农民哪天能完全闲着,那就拎个小凳,坐在屋檐下,搬一捆蚕豆杆,慢悠悠将老蚕豆剥出,将来有的作种豆,有的浸胖了蒸着吃或油炸当菜。

一边剥,一边抬头看门前的小路上谁穿着雨衣走过。农民的生活空间就这么点,关心的是谁走过了、谁说了什么话、谁去哪里干什么活了。要是有人来白相,就在这沉寂中增添了气氛。

地里的南瓜悄悄生长,有几个已躲在宽大的叶子丛中。摘一个嫩南瓜,割一棵韭菜。拔一株青豆,采一只番茄。一碗番茄汤、一碗韭菜炒南瓜便是奶奶中午的小菜。这天气,不方便去集市,农民基本靠自家种的菜度过,茄子、地蒲、南瓜、番茄,都在这充沛的雨水中迅速成长,给予农民营养。

才四点多,天已经逼近乌黑,又得准备晚饭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日复一日,平静安稳,休养生息,为应对高温天和接下来的重体力活储存能量。黄梅天温度维持在20多度,不冷不热,蚊子也减少了活动。但出梅后,气温会迅速升到35度以上,就要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夏天了。因此,对农民而言,阴雨连连却格外清闲的梅雨季节是令人怀念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梅雨季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每年6、7月份。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出现规律

1、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  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2、反常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称为“空梅”或“短梅”。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3、倒黄梅

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4、早/迟梅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参考资料:http://mkd.lyge.cn/zhanzheng/a78/01/006/000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7-07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第4个回答  2020-04-01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