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们都有哪些心理疾病

如题所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选择在孩子高中,甚至初中开始就送自己的孩子去到国外留学,中国留学低龄化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而大学数的留学生因为出国的年龄小,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环境的迁移会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性,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 留学考试焦虑心理
国外的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成绩并不只是纯粹以考试成绩来界定,而是结合学生平时成绩、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活动、调查报告、论文等各部分的成绩最终得出一个综合成绩。这对于在国内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昂的补考费用也会造成学生不小的心理负担。因此很多学生出现了考试焦虑综合征,包括自我怀疑、焦虑、紧张、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状况,影响身心健康。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自我期望、适当发泄情绪、自我暗示来处理。适当的运动或读读书看看报放松自己都可以起到情绪舒缓的效果,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2. 留学抑郁情绪心理
从上海到英国就读预科的王同学成绩非常出色,这本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但对位于异国他乡的他来说,却成了一个严重的心理负担。他每天担心自己学业完成得不够出色,怕家长和老师不满意,怕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他的睡眠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大不如前,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低落的现象,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并出现了抑郁的现象。这是留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单一、不善于自我疏解造成的。许多留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这种情绪。改善这种状况,我们一般建议学生多“走”出去,多参加社团之类的活动,主动参与学习之外的校园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抑郁情绪的纾解,还能交到很多朋友,能更好理解当地文化。如果已经出现了抑郁症的状况,最好还是寻求专业医疗的帮助。
3.留学交际恐怖心理
很多学生到了海外,由于语言不通,很容易在人际交往或课堂上出现问题,内向的人尤其如此。假如犯了一个错误,内向的人也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继而拒绝与人交往。在美国某大学就读的小张表示,自己在一次课堂上被教授提名演讲,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实力也不够导致最终演讲结果非常糟糕,现场场面很尴尬。从此以后,内向的小张更加不愿意在人前发言,也不敢和同学正常讲话,这严重影响了小张后来的人际交往和留学成绩。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在意那么多,因为并不会有人时时刻刻关注着你的错误。对于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同学,我们也应该以更高的包容心去包容他们,当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突破的时候,要给予鼓励,使他们继续保持下去。
4.留学自卑心理
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冲突,很多人到了国外并不能很快就融入圈子。而当其他人进步的时候,如果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自卑的人会显得更加自卑,会出现一种自己事事不如人的想法。这时候可以有两种做法:一、要增强信心,对过去的成绩要作分析。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当在现实中陷入困境后,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切不可为了面子羞于求教,而要向老师或同学虚心学习。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二、正确认识自己。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正确的比较应该全面。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也比缺点。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
5. 留学经济噬贪心理
小李在纽约一家高等中学留学,成绩不俗。可是,与他合住的同学发现,小李近来常常长时间地呆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他那几张银行存单或美元,脸上还挂着某种怪诞的笑容。他还在宿舍的床头挂起了“学年消费总数调控图”、“个人收入规划”之类莫名其妙的图表,有时甚至还又哭又笑。原来小李每天坚持打两份工,有时还三份,每天都要盘算自己的收入与支出。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强迫行为之一。这是由于留学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留学生在国外做兼职的收入远远高于国内,因此很多学生会使用课余时间做兼职,然而却经常很晚才能休息。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不利。实际上很多留学生打工挣得工资都补贴到学费里了。产生经济嗜贪心理的学生,大多数在出国前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出国后,又不能正确的认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迷失了自己,从而也降低了洋文凭的价值,也使自己的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出现这一症状的学生无一不是因为“事业心过强”、“绝不甘心后进”。这是一种可以适当激励自己的心态,但是过分看重经济的话反而会得不偿失。如何克服经济嗜贪心理。第一,保持良好心态。应以“知足者常乐”等谚语警句来宽慰自己。第二,有意识地避免竞争环境。留学生及时改变现有的环境、暂时避免激烈的竞争,如申请休假、调换工作、辞去原职等,学生固执地“坚守”、硬撑着“奋斗”,不仅影响学习,更会使这一嗜贪心理趋向严重。第三,强化自我控制。应该说必要的自控是预防和改变经济嗜贪心理先决条件。及时泯灭自己的嗜贪念头;多肯定自己,少与成功者攀比;竭力转移自己的兴趣目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避免易于焦虑和抑郁的人和事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