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节日有哪些习俗?

如题所述

七夕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个晚上相会。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告诉他找到一只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义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中元祭“鬼”

农历七月是台湾人俗称的“鬼月”,而基隆最著名的中元祭,则被称为是“台湾鬼节”。基隆(鸡笼)中元祭,从进入农历七月开始到八月初一关龛门,前后长达一个月时间,鬼节最高潮,即是七月十四日夜的水灯游行和放火灯头活动。

基隆中元祭,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至今已有155年历史,各字姓宗亲轮流主普,自农历七月初一基隆老大公庙开龛门开始,12日主普坛开灯放彩,13日迎斗灯遶境祈福,14日水灯游行后放水灯头,15日普度大典、跳钟馗,八月初一关龛门。活动为期一个月。

中元祭又是从何而来?依据道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地官生日,掌管地狱的地官大帝行大赦令,释放地狱众鬼囚,让这些孤魂野鬼在农历七月可以重返阳间,接受一个月的祭祀施食。

七月十五祭城隍

“城隍”一词的古义为护城河。班固文章中有过这种说法:“修宫室,浚城隍。”而以城隍作为神名,文献始见于《北齐书》。城隍神的奉祀,有文献可考的,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宋代时期城隍神信仰已经纳入国家祀典,明代的城隍神信仰达到极盛。

长期以来,对城隍祭祀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仪式和习俗。

大体上conLink第一,祭城隍神。每届新官上任要先祭告城隍,在农历的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纸蜡烛在城隍祠祭祀。在水旱灾年要祈祭城隍和山川、风云、雷雨等神。

第二,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是城隍爷诞辰日,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在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行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信徒,加上参观民众,人员众多,盛况空前。

第三,城隍庙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举行,是祭祀城隍盛会。

第四,特殊的事件。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发生特殊事件时需要祭祀城隍。比如,在大规模的围圩工程进行时,把祭祀城隍作为动工仪式极其隆重。在围垦前,事主备三牲、请戏班、祭龙王、祭城隍,还要抬着龙王、城隍神座到围垦的地方转一圈,意指告知龙王、城隍神,这片滩涂即将变成粮田。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些疑难案件在城隍庙进行审理的例子。在北方城市,比如北京等地,民俗中城隍庙还是一个社交场所。一些重大的交易也必须在城隍庙进行,像房地产交易、粮食交易等。

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传说中秋节来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后西王母为了奖励他,赠给他一颗仙丹,吃了可以升天,后羿舍不得离妻子而去,于是将仙丹收藏于盒子里,嫦娥受好奇心驱使吃了仙丹,独自一人飞上月亮,从此居住在广寒宫,与丈夫相隔天地。因而中秋节也寓意着分离的亲人能够相聚团圆。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明代捏兔儿爷成拜月状,后来在清代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节还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知识点“秋高气爽”的原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秋天的天空显得特别高,颜色特别蓝,空气也十分清新,即所谓的“秋高气爽”。为什么会产生“秋高气爽”的现象呢?

原来,经过夏天雨季的洗礼之后,秋天的大气在四季中最为纯净,空气最为清新。由于尘埃等较粗的微粒及小水滴的减少,天空散射较长波长的光的能力变小,相对而言也就使天空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比例明显增多,故而天空更蓝、更高远。

进入秋季后,除华西、华南以外,我国各地雨季基本结束。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减少了。这也是产生“秋高气爽”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