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会成功

如题所述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汉王朝。刘邦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与以下特点密不可分: 1、为草莽却知人善任 刘邦一介草莽,在乱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宝座,刘邦自我总结原因:“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不少人跟过项羽,但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而刘邦知人善任,终获成功。 2、是无赖却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苟富贵,毋相忘”等是许多将领蛊惑众人起义的口号,但更多将领心胸狭隘,事后翻脸不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刘邦一个无赖之徒,却深知感恩和激励的重要性,每次打了胜仗,都毫不吝啬封赏,对功臣加官进爵,对士兵也有物质奖励,手下的人故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却收放有度 刘邦攻入咸阳,进入了阿房宫,见宫室里声色犬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单是美女就有几千人。就想住下来尽享后宫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万万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刘邦遂听从劝告,还军霸上。刘邦对王宫里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虑到时机不对,便忍住欲火,对一个好色之徒而言,实属不易。 4、性傲慢却从谏如流 大汉初立,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向刘邦进言治国之道,名士陆贾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刘邦谈话总是不离《诗》《书》,为刘邦所谩骂,陆贾说: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面有惭色,便让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并重用了一批文人,为汉朝日后兴旺发达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虽是粗人,性情傲慢,却不是鲁盲无知之人,别人说的有理他能虚心接受,忠言虽逆耳,但他能广纳良言,得以兴邦。 5、虽位高却知错能改 刘邦称帝后开始追求享乐,在京城长安附近强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许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种地,把它变为专供自己打猎游乐的场所,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上林苑”。因长安附近可耕种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见很大,萧何便上书反对,希望刘邦退“林”还耕。刘邦十分恼火,把萧何送到廷尉处治罪。大臣王卫尉挺身而出,为萧何争辩。王卫尉言语激动,珠连炮般地向刘邦发难,刘邦越听越觉理亏,便释放萧何,并亲自向其赔礼认错,堂堂大汉开国皇帝,竟向臣子赔礼道歉,这种精神,深值我们后人学习。 6、短学问却富有远见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萧相国死了之后,谁可接替,刘邦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后呢?刘邦说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由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决断力差,周勃虽不善言词,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吧。后来的事实证实刘邦的先见之明,大汉江山能不被吕氏篡夺,周勃和陈平功不可没。可见刘邦虽短学问却很有见识,能识人,有远见。 刘邦起兵之初,势力、人气、威望、气势、勇猛均不比项羽,却凭借识才、隐晦、忍让、智谋、坚韧等特点最终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终成王业。现在我们品之尚觉余犹未尽,其身上可学之处多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1
刘邦能够成功,主要有三点,第一,自信人生:
有两句古诗,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是说人在江湖中,一生什么情况都能遇到。难保证一生都能充满自信。声即名,人一生名利难全部拥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未必名声好。一句说一生要一辈子自信非常困难,一生想名利双收太难了。但是我们讲的刘邦独特,自信一生。他很雷人,雷人处正是一生自信。第一阶段是反秦,二是灭项,三是巩固政权。
先说反秦时,刘邦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沛县起兵初,要选项一个人当头,萧何曹参都不干,不敢干,怕被灭族,只有刘邦敢干,成了沛公。秦法律严酷,反秦必然灭族,刘邦敢挑头。刘邦是因为胆大当了头,只对一半,还有一条是他自信。从起兵反秦第一天他就没想到过失败。所以他当沛公不止是不怕,也是充满自信的人生观。这是一个典型。第二个例子是失利不垮,刘邦起后之初,把丰邑交给雍齿守,结果雍齿叛变了,为什么呢?雍齿叛变一是因为他不佩服刘邦,他被动;另一原因是周市(福音),奉命去攻占魏地,很快占了魏地,之后,瞄着了丰邑,当时属于沛县。当年丰邑现在叫丰县,沛县叫沛县。雍齿守丰邑。如果降魏,封为侯,不降,就对丰邑屠城。雍齿投了魏。丰邑一失,刘邦急了,一攻失败,他气得生了病;养好病,他悟出一个道理,得借兵,找了景驹,刚到,麻烦来了,秦兵打了过来。景驹不敢分兵,两人联合对抗秦军,不顺。刘退了出来,单独打下了砀郡,收了五六千士兵。他算有了九千兵,二攻,又败了。两次失败,还得借兵,他看中了项梁。项梁赏识他,给了五千士兵,打下了丰邑,雍齿逃魏。这在早期起兵时是非常重要事件。三攻丰邑,说明起兵初就有非常优良的品德,可以打败,但不会打垮。最后的成功的人是打败而精神不垮的人。因为他有自信。
第三个例子是他敢于称王。项羽为什么要打刘邦?刘邦兵不如人,力不如人,敢于把住函谷关,自称关中王说明自信。起码敢称王,韩信缺的就是这个劲。刘邦开始就敢当头。所有创业者都有一种精神,敢当董事长。这种精神是所有创业者的共性。刘邦敢称王,说明他相当有自信。虽然自信此时有点自大,但这种敢不简单。第四个例子是,彭城大败,刘邦败得惨,五十六万败给三万,老爸老婆全丢了。这种情况下,一边逃一边谋划消灭项羽的计划,他觉得只要说服九江王黥布就能迅速平定天下,派使者去,刘邦讲,公能令布举兵叛楚,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只要让黥布叛乱,项羽一定会跟他打,只要一打,得几个月,我可以把整个天下拿下来。这是他的判断。刘邦认为几个月就可以搞好。他觉得可以速胜,结果是黥布叛乱,项羽没去,派手下去了,打败了黥布,这几个月刘邦没平定天下,一连吃败仗,他的速胜论破产。他想几个月摆平,没成功。这事说明刘邦的雄心,也说明他的自信。这个自信有点可笑有点盲目,但是他敢想。事实发展没像他想的那样。
第五是他建国立志,他对自己当皇帝多自信呀。他是通过韩信还定三秦,除了章邯,其他人都投降了,整个关中他占领了。刘邦接下来做的是改为郡县制。这事不要小看,说明他在为将来当郡县制皇帝做基础。他迅速把被灭处改为郡县制。与项羽分封不同,他搞的是郡县制。汉二年三月,下令废秦社稷。定汉的社稷。从此后,他的祭祀制度用汉代替了秦。这在汉二年。紧跟着立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让太子守栎阳,登基立即太子为皇太子。一开始政治郡县继承人制度都是帝国制。他做了汉帝国前期准备工作。他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六是屡战屡败,楚汉战争不顺,最惨的两次,三年,荥阳败逃,纪信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开东门,刘邦开西门溜了;第二次在汉四年,只带滕公,跑去夺了韩信兵权。刘邦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自信。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去平叛,才叫周昌推荐了四个人。他骂了这四个人,他去邯郸,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不知道南占据邯郸,利用漳河来阻挡我,我一定会平定他。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准确。这一点在说明刘邦的超强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以上都说明三阶段刘邦对自己充满自信。
刘邦自信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命不凡,二是认知大势。自命不凡上,他虽然市井,但看好自己。文献记,秦始皇认为东南有天子气,所以多次巡游到东南,想镇住天子气,这是传说。传到刘邦耳中,他暗暗高兴,他觉得应了自己。这是自命不凡的表现。在丰西泽纵徒时,他躲进芒砀山,老婆常常送点东西去。吕雉去都能准确找到他。刘邦纳闷。吕雉说,你头上有云气,我到下面找你,一准能找到。这话不知道真假。吕雉这么厉害。不大可信。刘邦听了后特高兴。身边人特别害怕。当时没微博没网络,靠相传传得整个沛县都知道。所以沛县起兵时,所有人都集中目光在他身上,名气!他在那个时候是红人名人。他还有实力,手下百多号人,所以他成了沛公。他的自命不凡相当突出。再看一例子。彭城后,派人策反黥布,找不到,他说,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手下人全骂完了。有一人站出来,说吧,什么事?就他后来去了,成功了。还有病重辞退医生前,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我成就天下是老天让我成功的,这不是自命不凡吗?认知大势上,他说过同样的话,县令拒他于城外,刘邦写信给百姓,“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次洗脚接见郦食其时,他骂郦食其,“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这话重复,他有明确认识,百姓受秦祸害太长了,所以大家群起而攻之。陈涉说过,秦二世元年七月,曾跟人说。这叫先知先觉。九百个认同,所以九人跟着起兵,第二个说的是武臣,到赵地革命,说了这句。武臣分量轻了。可能源自陈涉影响。刘邦是第三个说。四是韩信封齐王后,项羽派人游说时也说,不算数了。秦被灭了。韩信被封齐王了,这时再说是后知后觉。
刘邦一直充满强烈自信,就是因为他是先知先觉者。
第二,魅力四射:
刘邦手下将领王陵,曾被刘邦钦定为丞相接班人,是沛县人。身份与刘邦不一样。是县豪。是县里的豪强,有钱有势力。刘邦当时对王陵“兄事陵”,像对待兄长一 样。王陵比刘邦要更猛一点。刘邦起兵时,他也拉起人做沛公时,没有与刘邦一伙。一直到楚汉战争后,王陵才决定并入刘邦集团。这把项羽惹恼了。抓了王陵母亲 为人质,逼着他投降。她竟然自杀,让儿子一心一意地跟着刘邦。此后,王陵铁了心跟刘邦。这事至少说明,王陵母亲非常看重刘邦。把他看作长者,愿意叫儿子跟 着刘邦。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魅力。
另一个故事,叫纪信救主,多次讲过。纪信装成汉王,吸取楚军注意力,他宁愿牺牲自己,救出刘邦,为什么呢?这个史书没交代,至少说明纪信甘愿献出生命。这两个故事说明刘邦一定有独到之处。
刘邦个人魅力有:
第一是敢于担当,这是历史变革时期的群众领袖需要的素质之一。一像丰西泽纵徒,刘邦干脆全放了。这是不得了的事。先前他是基层吏,后成了秦 帝国逃犯。敢这样做,说明他身上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这个突出。二是敢当沛公,谁都不敢当,他也豁出去了。三是敢当关中王。这时他实力不如项羽。四是敢当 皇帝。当时许多人不敢当。在于秦二世亡国,只存在十五年,秦灭亡后,当时许多人看法是,皇帝制度不好,否则怎么只传两代?当时人们总结时认为郡县制的皇帝 制度不成功。所以项羽要做霸王。这个意义上讲他敢当皇帝不简单。当时要智慧与勇气的。
第二是能共享成果。看一组数字。刘邦时代封侯的人143个。并不完备。当时还有封侯的还没列入表中。这些人有自己的封邑。他们共享了刘邦的成果。这是功臣呀,兑现了刘邦当年的诺言。
第三是有容人的雅量。这极不容易。刘邦集团是人才济济。军事、政治、外交家各种人都有。刘邦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雅量有四个特点——不计前嫌;不计易主;不计言语冲撞;不计来自何方。这四点非常难做到。逐一说一下。
不计前嫌上,刘邦最恨的是雍齿,是整个集团都知道的。起兵时他先叛变了。一直想杀他,因为功劳大没杀成。封侯时还先封了他为十方侯。汉十二年,刘邦回故乡 时,全免沛县的赋税,刘邦提到雍齿还恨得牙痒痒。这不容易。我的看法是,人皆凡人,皇帝也不例外。皇帝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不能要求他没有七情六欲。他能克 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仇恨报复能加以克制而不泛滥,这够了。还有一个叫王陵的人,跟刘邦关系有二点不和。一是参军晚,刘邦当沛公时,他不参与。后来加入是从 楚汉战争开始。二是参加了刘邦集团后,所有人都知道刘邦恨雍齿,而他偏跟雍齿关系铁。一般人不敢深交领导的仇人。害怕领导迁怒。王陵不怕,照样来往。王陵 付了代价。史载,“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封得晚。这说明刘邦也记仇又报复。刘邦临死前,问相国人先,还 提到三任丞相时列他为右丞相之选。这说明刘邦有容人的雅量。安排重要岗位时仍选他。刘邦看重王陵的耿直与不畏权势。
不计易主,像陈平三易其主,跟咎跟项羽再跟刘邦。陈平受到周勃灌婴排斥。叔孙通更是六易其主。开始跟秦始皇,跟二世,跟项梁,跟熊心,跟项羽,再跟刘邦。这些人被人们鄙视。我想说几句,其 实人一生真正关心你的是非常少的,很多只看结果不问原因,所以不要指望别人认真关心你自己,即使是欣赏你的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忽略你,只看你易其主的现象 不看你易其主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理解别人,不要抱怨,这是人性的弱点。再看张良,一直跟刘邦,最后封侯,所以人们认为他从一而忠,受人们表扬。其实这是张 良的幸运,所以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宽容。刘邦的可贵正是他不计较。
不计言语冲撞。说话难听,刘邦不在乎。最难听的莫过于周昌。刘邦骑在他脖子上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说是桀纣一样的人。刘邦只是哈哈一笑。换太子时也说话 难听。顶得刘邦不受用,刘邦照样重用,保护刘如意的重任交给他了。这样才能团结人。这是难得的。皇帝尤其如此。等刘邦一死,吕后召刘如意进京,周昌不让 进,吕后召周昌进,骂他说,你不知道我恨戚夫人吗?不让赵王来是什么意思呀?周昌一句话不说,为什么?因为周昌知道刘邦有容人雅量,敢顶,吕后一点没有, 顶一句就会死,所以他不说了。这事也可以看出刘邦有容人雅量,手下那么多人,就因为他有胸怀,能容人。这不简单。再看一例子。像郦食其挨刘邦骂最多。初次 见面时,刘邦正被两妇人洗脚,就跟刘邦说是想帮着秦灭起义军呢还是帮起义军灭秦呢?刘邦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 侯乎?”刘邦说得也有理,但是郦食其是故意激他的,怎么这样不礼貌地见天下才士呀?说完,刘邦赶快道歉认错,这叫雅量。一番话后马上道歉,这不容易。立即 压下气来,转换情绪,热情接待。这太难了。刘邦有。他浑身是有毛病,但是容人的雅量更可贵。人们跟着他正是因为他能容人,想跟着他干事业。
不计来自何方,刘邦手下人才核心集团是丰沛故人集团。老乡是他的核心,但他也能接纳天下所有人。任何集团人才聚集都有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有不同人加入,有老乡有的是反秦中参加有人是灭楚参加有来自敌对阵营的。这叫英雄不问出处,这是大胸怀。这种大胸怀能容纳方方面面的人。这是刘邦了不得的 地方。所以他手下各种人才都有。需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因为他能容人。这正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所以刘邦不光是一个有布衣各种毛病的人,有市井气的人,同 时也有鲜明个人魅力的人。他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正因为如此。
第三,用人有道:
刘邦用人上,大概有这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一双好眼睛,二是一对好耳朵,三是一副好头脑,四是一支好队伍,五是一个好心态。这五个好能概括刘邦用人的长处。
先说眼睛,因为用人前提是识人。如果不识敢用吗?识人靠眼睛。要有一双慧眼非常困难。刘邦识别韩信,不容易。韩信是军事奇才,只有刘邦看得出。被别人发现 的过程难。也可能很长。是刘邦发现了萧何,相信萧何的慧眼,在萧何的鼎力推荐下,才找韩信谈话,才相信萧何说的是真的。韩信不能证明自己有才,我们何德何 能证明自己有才呢?人生最难的莫过于证明自己。刘邦最早重用张良。路上碰到张良。韩信是最晚证明自己的。眼睛是识才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要有一双慧眼 的。刘邦识别人才的方法:一是把人才分级,刘邦识人看人有没有才有没有德,才好办,有大小中专之别,德怎么考量呢?刘邦有办法。我总结刘邦判定的方法是能 力。有能力威胁到自己,就不可靠。这并不光明,但高明。手下人怎么办呢?韩信大才,才干太大本事太大,战功卓著,无人可比,刘邦最不信任。大用大疑。彭越 之类都不信任。萧何有才,有权,经营关中好,忠诚,也受刘邦三次猜忌。大用小疑。毕竟他了解萧何一些。张良呢?大才要大用,出谋划策,常请病假,没任何威 胁。大用不疑。周勃灌婴这些是中才,不足以威胁,重用不疑。疑与信来自判断,来自己臣子的能力。二是用其所长。张良会出谋划策,韩信会用兵,郦食其会说, 当说客。什么人才用在什么地方,考虑得清楚。不过刘邦也有看走眼的地方。对谁呢?吕后。刘邦看得懂男人看不懂女人。这不是刘邦一个人的病,是许多男人的通 病。
一双好耳朵。一是善听下级意见,二是善听不同意见,三是善听出谁的意见正确。像娄敬,要见皇上,都见了。说洛阳不应做都城,张良一论证,当天就迁都。听得 进下级意见难。一般士兵能见到皇上,刘邦不但见还听,这是他的长处。娄敬不是特例,刘邦不止听过他的呀。关键是刘邦一生遇到过好多这样的事。像南阳郡守的 门客提约降的意见,他都听。善听不同意见,像人家建议他不要住进秦宫,刘邦想住,他还是听了,忍住了。再比如,平定天下后,刘邦论功时说过,腐儒最没用, 随何站出来说,不对。当年派人能打下黥布吗?我当年一人说过,顶得过五万步兵五千骑兵。刘邦马上说,吾方图子之功。我正考虑你的功劳,马上封了官。这是能 听取意见。当各说各的理时,最难的是听出最正确的意见。像有人告韩信谋反,许多人说坑竖子耳,刘邦听出不正确,立即否定。不是多数就正确,全体一致也未必 正确,这就要好耳朵。
一副好头脑,最重要的是刘邦懂得放与收。该放时放权该收时收权,像对韩信,打败仗时夺了二十万精兵,灭项羽后把三十万立即收。放手让你打,打完不断抽血。对韩王信也是如此。
四是一支好队伍,有军事家,有政治家,有治国的萧何,有谋士。核心集团是丰沛故人集团。这是刘邦核心集团。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两大作用。无论遇到多少挫 折,始终打不垮。这个核心正是源自这个集团。相国,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相国担任的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张苍。第一任相国到汉文帝丞相,只有陈 平和张苍不属于这个集团。最重要的行政权力交给核心集团的人。太尉有卢绾、周勃、灌婴,掌军权,全是。御史大夫,周苛在荥阳保卫中死了,后来周昌担任,赵 尧担任,再是任敖,曹窋后来是张苍,这些人中大多是丰沛故人集团。任敖不但是其中的成员,还在刘邦犯案逃时吕雉顶替时受辱,任敖挺身而出为她保护。刘邦这 个集团是人才集团中的核心成员。这不容易。
异姓诸侯王也有才,刘邦对他们怎么处理呢?刘邦是区别对待的。他把他们分两类,最视为对手的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黥布,一定要除,其他的像张耳平 庸,又是亲家,儿子是他的女婿,刘邦对他们基本信任。像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基本不起作用。刘邦对他们是不太看在眼里的。真正要防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是他 要防的。对异姓诸侯王,他是区别对待,重点防范。
五是一种好心态。他心态平,具体表现在:一是勇于向臣子认错。要皇帝向大臣认错难上加难。像娄敬,阻止刘邦去与匈奴决战,刘邦不听,认为刘敬败军威,关起 来,准备打完仗后杀,结果刘邦果然中了包围,七天出不来。出来狼狈立即向刘敬道歉,封为建信侯。这了不起。自尊、面子问题是障碍。地位越高越讲面子,地位 越低越不在乎面子。刘邦向萧何认错,平定黥布,抓起萧何,萧何说皇家园林那么大,刘邦认为他讨好百姓,多疑是麻烦。刘邦关了萧何,还是一个卫尉建议放了, 刘邦向萧何认错。二是敢于承认自己判断有误。刘敬劝他不打匈奴,背后有诈,刘邦承认错误时就是承认了自己判断有误。三是敢于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这是用人的 关键。要用人因为人家这儿高明。承认能力有限,这点很难。还是自尊与面子作祟。像他的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三个不如承认自 己不如别人,这作为皇帝都难做到。他的好心态才能接纳一大批人。像鸿门宴上,他敢于说“固不如也”,承认自己打不过项羽。这都是困难的事。像韩信在汉中对 策时也问过,估计一下仁义道德强悍与项羽比怎么样?刘邦沉默许久说不如也。一般领导会立即发怒,就你能,但刘邦承认不如。这就是好心态,眼睛耳朵才管用, 否则都看不见了听不到了。
归根结蒂是一副好心态才决定了他的成功,他的成功不独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刘邦是中华民族的时势英雄,也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第2个回答  2020-09-12
生于舌乚世,这是缺少文化的野心家们逆袭成龙的必要条件之一;重视知识分子以及其它类型的人才;谦虚并懂得合理利用人才所专长;工于心计;善待民。
第3个回答  2018-05-06
我感觉是大度,心胸宽广!
第4个回答  2013-09-06
提起吕后,许多人并不陌生,知道她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史书上所称“高祖微时妃也”——刘邦不得志时的糟糠之妻。有关吕后的故事,王立群教授刚刚在《百家讲坛》串讲过。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是讲刘邦,还是讲吕后,都离不开一个神秘的人物——吕公,也就是吕后的老爸。可别小瞧了这位吕公,正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只一眼就瞧出了刘邦是个好苗子,是个乱世之中的“命世之才”,而且当即决定把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嫁给他,嫁妆不要,还倒贴。另一个女儿吕媭也嫁给了后来被封为舞阳侯的樊哙。
看人的眼光如此精准(连试用期都免了),可见吕公不是个等闲人物!
但《史记》中有关吕公的文字却仅此一处,以后便不知所终。最近在《吕太后本纪》的集解中发现这样的记载:“吕后父吕公,汉元年为临泗侯,四年卒,高后元年追谥曰吕宣王”。因为集解是由刘宋时的裴駰所作,时隔多年,可信度就大为降低了。
那么吕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间的商人?
纵然有钱,和沛县的县令关系不错,但为了避仇从单父搬家到沛县,也不会被沛中的豪杰吏如此追捧——“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而且沛令替自己的儿子求婚,吕公竟然不答应。投靠到别人门下,还敢态度如此强硬,这人胆子真大。
借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推理方法,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吕公的身份有可能高于沛县县令。
再往深处想,刘邦其实在见到吕公之前,是颇为潦倒的,四十多岁的人还娶不上媳妇,在那个普遍早婚的时代,已经是个老光棍了。虽然他之前见到秦始皇时,还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喟然太息”,可见信心也不足,不像项羽,张口就是“彼可取而代之”。我们不能因为刘邦说了那句话就捧他为英雄,阿Q不是也向往过革命吗?
刘邦真正振作,是在见到吕公之后。吕公不但当众对刘邦表示敬意(起,迎之门),还对他进行洗脑、激励;不但盛赞他的骨相不凡,奉劝他“愿季自爱”(季是刘邦的字),而且把自己最看重的也是最具有政治潜质的女儿嫁给他,以坚定他的决心和信念。
不仅如此,吕公还营造一种刘邦是真命天子的幻想,正像某些“气功大师”所作的暗示,以激起刘邦的雄起之心。
刘邦和吕雉结婚几年后,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天,吕雉正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干活,来了一个老人要水喝。史书中说,吕雉不但给她水喝,还给他饭吃。这个老人吃饱喝足,就开始给吕雉相面,还相了两个孩子,结果都是贵人之相。老人刚走,刘邦正巧从亭长的任上告假回家探望,吕后就把这事告诉了他,刘邦赶快追到老人,给自己相了一面,结果老人说:我刚给一位夫人和她的孩子相过面,都有些像你,你更是贵不可言了。 读到这里,我总觉得有些猫腻,怎么那么巧,刘邦刚好告假回家,遇上有高人相面,都贵不可言。
若干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两个,也有这种奇遇。小时候,两个人被他们的妈放在两个筐里挑着(估计也是没人照看孩子),遇上陈抟老祖,于是口中念道“谁说皇帝少,皇帝上担挑”,后来兄弟两个一辈子都不敢慢待陈抟。
这是闲话了。
其实给刘邦一家相面的那个老人,很可能也是吕公指使的,怕刘邦在“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中”消磨了意志,时不时地提醒于他。同时也让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坚定信心。不可有他志。
不久,刘邦奉命押送人去服徭役,走到中途人都跑了,刘邦犯了渎职罪,不敢回家,藏在芒、砀山中,结果吕后每次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奇怪,吕后说:你头上常有云气(天子气),我看到云气就找到你了。刘邦就大喜。但史书中说“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这就奇怪了,藏起来就是怕别人找到,为什么还要到处张扬呢?这不是在制造政治舆论吗?
显然,吕后不是始作俑者,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还不具备这么复杂的政治头脑。幕后指使人,非吕公而谁!
具备这种政治智慧的人,会是一个普通的民间人士吗,他的背景,仅仅是“好相人”那么简单吗?
对于吕公的来龙去脉,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语: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由此我们知道,吕公在去沛之前住在单父,单父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
吕家在单县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史书中没有记载。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顺着吕公的生活圈子往外画圆,就会发现在离圆心不远的地方,生活过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和吕公有着惊人的相似:民间人士、大富之家、敏感的政治嗅觉、超凡的政治智慧、胆略过人。
这个人的乡籍,《史记》中说他是“阳翟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都在河南境内。
而且,这个人也姓吕。
这就是《吕氏春秋》的总编、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
吕公和吕不韦会有关系吗?如果有,他会是吕不韦的什么人呢?
“红顶商人”吕不韦
台湾作家作家高阳把胡雪岩称为红顶商人,吕不韦笑了:他哪够格呀,我老吕才是。
不信您瞧瞧吕不韦的发家史,便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MBO。
吕不韦是个商人,在当时赵国的邯郸做生意,巧遇秦国的公子子楚。子楚是在位的秦昭王的孙子,在赵国做人质,因为不是嫡出,享受的津贴少,日常花销便有些捉襟见肘,无法与当时的其它诸侯国的公子王孙交往,感觉很不得意。这情形有点类似《红楼梦》中的贾环。
吕不韦以一个商人的眼光,立马就“见微知几”,发现了商机,认为“此奇货可居”。晚上回到家里,见了老爷子,俩人拨着算盘珠子,开始了一段经典对白。
问:“耕田种地的利润是多少?”
答:“十倍。”
问:“买卖珠宝玉器呢?”
答:“百倍”
“那么——,立国家的储君呢?”
“无数倍!”
“努力耕田、辛勤劳作的人,常常衣食无着;而帮人取得储君之位,却可以富且贵,还能泽被后世。我愿一试。”
于是就去见子楚(春秋战国多出说客),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告诉他:我有办法壮大你的门面。子楚就嘲笑他:你还是先壮大自己的门面,然后再来壮大我吧。
接下来吕不韦就说了一句老谋深算的话:公子你不知道啊,等你的门面壮大后,我的门面自然就壮大了。
子楚于是心领神会,赶紧让座,掏出了心里话。吕不韦早有胜算,就帮他分析目前的处境,告诉他必须去走他老爸的爱妃华阳夫人的门路,想办法取得太子之位。并主动请缨: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去走门路,玉成你立为太子。
子楚正在一筹莫展,听了这话,趴在地上就给他磕头,许愿说事成之后,“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于是吕不韦就开始运作此事,还真成了。
后来老吕或有意或无意,又做成了一项风险投资。
原来吕不韦养了一个舞姬,并使她怀了孕。有一天和子楚在一起喝酒,可能是喝大了,就让舞姬出来见子楚,结果被子楚看上了,要讨来做老婆。吕不韦很生气,心想我为了你已经快破产了,你竟然惦记上我的女人,真正“子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欲待不给,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花掉那么多的费用,不能全打了水漂呀,算了,忍痛割爱吧。
不久舞姬生了嬴政,子楚就把她立为夫人。
后来子楚即位,就是庄襄王。吕不韦也如愿做了秦国的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回报率够高的!)
秦始皇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可谓“飞龙在天” 了。再后来,因为太后和嫪毐的事发,吕不韦受牵连,怕诛三族,就饮毒酒死了。
这就是吕不韦的暴发史,最终九九归一了.
一个谜团
吕不韦死了,但他的家族没有受牵连。奇怪的是,《史记》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他的家族。吕不韦权倾朝野时,吕家没有因之而贵的吗?吕不韦死后,他的家族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吗?我们一无所知。
有人会说:借鸡下蛋,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其余的都是小菜了。
说的甚是。
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能:吕不韦死后,吕家并没有完全败落,后来的吕公,就是吕不韦的孙辈,而扶助刘邦,就是吕家要重新崛起。后来吕后当权,几乎诛尽刘氏,以封王诸吕,就是吕不韦计划的延续?
倘如此,历史就更精彩了。
不是原创啊,网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