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保质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如题所述

食物的保质期计算有两种:技术保质期和市场保质期。

技术保质期:

参考企业的生产标准(即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

首先,在产品研发阶段,将终产品在3种条件下放置——常温(20度、避光)、光照和加速(温度70度, 湿度 60%)。 其中,常温是完全模拟实际储存情况;光照是看光的影响;加速实验,是以1周代替实际1个月。

其次,分别取时间进度的25%、50%、75%、100%和110%的实验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理化和微生物检测。 例如,保质期6个月,那么常温条件下,1.5、3、4.5、6、6.5个月的时候,取样评定;加速条件下,1.5、3、4.5、6、6.5月的时候,取样评定。

最后,根据客户对产品感官要求的高低,采用不同 的感官评定方法(消费者喜好测试、二三点法,等),测试 结果合格即认为是通过(一般是风味、颜色、质地等)。

市场保质期:

参考国家的相关标准

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铺货、物流等情况,考虑同系列产品的保质期和消费者认知方面,确定一个保质期。

但是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较慢,超市对上架产品的保质期要求,以及消费者看到保质期不长的食品,可能会犹豫购买等等因素,市场保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不得长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扩展资料:

防范食品“永不过期”须标本兼治

食品保质期“失真”问题,正成为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隐患之一,监管部门急需采取“技防”“人防”结合的措施全力遏制。

我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已使用多年,有些地方已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当前,一方面应采用许可制度规范食品打码机、涂抹药剂的生产;另一方面对食品包装印刷技术和内容提出更高要求,从源头遏制“日期游戏”。

食品流通领域比较通行的“行规”,是商家对包装食品剩余1/3保质期的拒收,剩余2/3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促销对象。而最终过期的商品,商家往往会退还厂家,损失都由厂家承担。这种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为厂家伪造食品保质期提供了可能。

监管部门应在流通领域推行格式化合同,禁止过期食品回流厂家,相关损失由超市、厂商共同承担。

处理过期食品可借鉴国外做法,引入“第三方机制”。扶持“第三方”企业将过期食品制成饲料、肥料,或者发酵产生甲烷,作为工业能源。“这样可使约七成过期食品得到回收利用。”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建议,监管部门应参照国际经验,要求国内食品包装标注“销售截止日期”,给消费者购买后食用、储存留有余地;标注“最佳口味期”,明确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标明“食用期”,指明食物最后食用日期;印刷“封箱包装日期”,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追究。

依据国情,现阶段抓好食品安全必须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揭发食品行业“黑幕”。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规,对‘王海式’的职业打假等却没有明确支持。只有全社会监督,各种‘损招’才无处藏身。

参考资料:

保质期-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4

目前保质期确定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

食品标签上保质期的含义是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仍然可能是可以食用的"。

国家食品主管部门对一些食品的保质期作出了以下规定:

1、酒类:瓶装普通熟啤酒保质期为2个月,特制啤酒4个月;瓶装葡萄果露酒为半年。

2、饮料类:果汁汽水、果味汽水、可乐汽水,玻璃瓶装保质期为3个月,罐装6个月;果汁玻璃瓶装6个月。

3、罐头类:鱼肉禽类罐装、玻璃瓶装保质期2年;果蔬菜类罐装、玻璃瓶装为15个月;油炸干果、番茄酱、铁罐装、玻璃瓶装保质期为1年;马口铁罐装奶粉为1年,玻璃瓶装9个月,500克塑料袋装4个月。

4、食糖类:饼干马口铁桶装3个月,塑料袋装为2个月,散装为1个月;巧克力、夹心巧克力保质期为3个月,纯巧克力6个月,散装的1个月;调味品类酱油和食用醋为6个月。

扩展资料:

买到过期的食品怎么办: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在超市买到过期的食品,一般都会退换货的。即使您是临近保质期(7天内),买的便宜货,依然有权去退货,否则超市会被罚款的。

提示:保质期不是识别食物等产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变化物质的过早变质。所以食物等尽量在保质期未到期就及时食用。开启的食物类的保质期将会缩短,所以尽早使用完,避免产品质量发生变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质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0

  

  【食物的保质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正规的保质期都是通过实验测出来的。主要分保存实验和加速实验,实验一般在恒温恒湿箱里进行。

  保存实验适合测保质期短的产品,比如面包、蛋糕、牛奶等。实验一般要选取几组样品,放置在不同温度下,比如一组放在冷藏温度下,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异常温度下。

  冷藏的样品,变质速度最慢,可作为参照组。

  常温下的样品,放置一定天数后,拿出来,看外观,再品尝,然后测量理化指标,比较微生物含量等。如果都没问题,继续实验。直到与冷藏的样品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时的保存天数一般就作为产品的实际保存期。

  但实际保存期并不是我们在标签上看到的保质期。我们在标签上看到的保质期一般是在异常温度下得出来的——将样品保存在异常环境下,比如高温下,此时,样品变质速度会更快,当该样品与冷藏条件下的样品产生巨大差异时,它的保存天数就可以作为标签上的保质期。所以我们在标签上看到的保质期,其实比实际保存期要短得多,也安全得多。

  加速实验也被称为破坏性实验,在保质期测试中也较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保存时间比较长的食品。

  腌制食品和罐头食品等,保质期往往超过1年,这时用保存试验,所花的实验时间就太长了,企业会等不及,所以要采用加速试验——将食品放置在恶劣环境下,因为实验破坏了正常的温度、气压、光照等条件,所以食品会快速腐败,这样短时间内就能得出这些产品的实际保存期。

  由于这些变量是可以量化的,比如30℃是15℃的两倍,40℃是20℃的两倍,做上几组实验就能发现产品加速变质的规律,然后计算出正常环境下产品的保质期。

  

  

  【相关规定】

  卫生部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其中对保质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新标准中对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附:国家食品主管部门对一些食品的保质期作出了以下规定:

  1、酒类:瓶装普通熟啤酒保质期为2个月,特制啤酒4个月;瓶装葡萄果露酒为半年。

  2、饮料类:果汁汽水、果味汽水、可乐汽水,玻璃瓶装保质期为3个月,罐装6个月;果汁玻璃瓶装6个月。

  3、罐头类:鱼肉禽类罐装、玻璃瓶装保质期2年;果蔬菜类罐装、玻璃瓶装为15个月;油炸干果、番茄酱、铁罐装、玻璃瓶装保质期为1年;马口铁罐装奶粉为1年,玻璃瓶装9个月,500克塑料袋装4个月。

  4、食糖类:饼干马口铁桶装3个月,塑料袋装为2个月,散装为1个月;巧克力、夹心巧克力保质期为3个月,纯巧克力6个月,散装的1个月;调味品类酱油和食用醋为6个月。

  【保质期定义】

  一般情况下说的“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换言之,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

  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

  不过问题在于,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细菌数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无法判断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所以,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很常见也很正常。我国对于许多食品有国家统一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至于厂家是否会乱标保质期,需要的是对其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否合格进行监测。不合格的要重罚,导致消费者受害的,需要赔偿。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就没有厂家敢乱标了。

第3个回答  2013-08-20


【什么是食物的保质期?】

【保质期又是怎样确定的?】


       2011年5月13日,卫生部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对保质期的最新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食品的保质期是由《药典》的规定和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的。在制定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前,需要对食品进行微生物试验、理化试验及感官检查等客观的质量变化分析。在进行微生物试验时,常要检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于食品不洁引起的肠胃疾病或食物中毒等,罪魁祸首通常都是相关微生物超标。


       理化试验一般检查浑浊度、黏稠度、酸碱度以及维生素成分有无变化等。感官检查是专业检查人员通过感官对食品的色、味、形等进行质量评估,以判断食品是否变质。一般情况下,根据食品开始变得不好吃的天数,乘上0.7-0.8的系数,就是该食品的保质期。可以说,我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评定还是非常严格的,只要在销售流通环节没有明显的环境改变或是存放方式不当,理论上,在食物保质期内对食物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有几个与保质期相关的问题值得注意】:

    一、虽然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但营养还是略有差别的。这就是美国设定最佳口味期的原因,离保质期越远,无疑食品越新鲜,营养越丰富。


    二、食品保质期概念同样适用于药品,但烟草产品没有相关制度保障。所以,消费者在购买香烟时尤其要谨慎。


    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些食品的保质期长短和防腐剂多少没有必然关系,并不一定是保质期越长,添加防腐剂就越多。食品的保质期长短是由食品自身特质、食品的包装类型和食品的生产工艺来决定的,很多食品都可以实现无防腐剂保鲜。


       不需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有很多。例如蜂蜜、泡菜、醋、白酒等高糖、高盐或高酸食品,食材本身就对生物菌群具有抑制作用,实现了天然杀菌,从而大大延长了自身的保存时间。当然,为了尽可能食用新鲜食品,我们还应在产品标识的保质期内尽早把食品吃完。


       而像常温奶、罐头、罐装饮料等食品,通过真空、密封、杀菌、无菌包装等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同样可以实现无防腐剂添加的长期存放。


      又如蜜饯、速冻食品等,由于本身水分很少,以及运储过程中温度很低,都会令细菌缺少基本的生物繁殖条件,因此也能实现不添加防腐剂保质的目的。


    四、对于没有标注保质期的,消费者一定要坚决予以抵制。如果我们都能像欧美国家的消费者一样对食品保质期进行自觉监督,那么保质期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真正成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屏障。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8-20
有四个回答.1、跟经销商或者按照行业一般要求确定一个需要的保质期,然后通过改进配方、生产工艺等来设计产品;
2、把产品在设定的保存条件下保存(有时候也通过某种“加速变质”的保存条件来推算);
3、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各个关键的指标,看是否还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
4、如果在确定的保质期内,各个指标都可以接受,就用这个保质期;如果有某个指标变得不能接受,就继续改进配方。我的回答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