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刘征。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历任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刘征从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寓言诗及讽刺诗集《海燕戒》、《春风燕语》、《花神和雨神》等七部,诗词集《流外楼诗词》、《画虎居诗词》、《霁月集》等七部,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美先生和刺先生》、《画虎居笑谈》等六部,论文集《剪侧文谈》、《实和活》。《春风燕语》曾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诗集奖,《刘征寓言诗》曾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旧体诗《红豆曲》曾获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一等奖,杂文曾获《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多次奖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9
  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刘征。
  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著名的语言教育家、作家。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1926年生,原名刘国正,北京人,汉族,中共党员。语言教育家、作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北京第八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6月生,北京市人。他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时,先是学习美术和古典诗歌,后来学习写新诗。1946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北大的“新诗社”,在壁报和进步刊物《诗号角》上发表过一些诗。1949年初,刘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因病退役。建国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长期以来,刘征主要从事寓言诗和讽刺诗的写作,诗人杨金亭说:“打开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60年新诗史,以寓言诗名家,以寓言诗名世的,刘征是第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和《老虎贴告示》。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和讽刺诗,其中《春风燕语》获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他的其他寓言讽刺诗集还有《海燕戒》《花神和女神》《鸮鸣集》《刘征寓言诗》等。
  著有寓言诗及讽刺诗集《海燕戒》、《花神和雨神》、《最后的香肠》、《枭鸣集》、《刘征寓言诗》、《刺和花》,诗词集《流外楼诗词》、《画虎居诗词》、《霁月集》、《逍遥游》、《古韵新声》,寓言诗《老虎贴告示》,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美先生和刺先生》、《从画虎居笑谈》、《人向何处去》、《清水白石集》,论文集《语文教学谈》、《剪侧文谈》、《实和活》,《刘征诗书画集》、《刘征文集》(5卷)等。已出版三十种著作。
  《春风燕语》获全国1978年-1980年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刘征寓言诗》获1994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
第2个回答  2013-10-26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笔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时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稿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人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种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第3个回答  2016-01-06
  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刘征。
  1926年生,原名刘国正,北京人,汉族,中共党员。语言教育家、作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北京第八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寓言诗及讽刺诗集《海燕戒》、《花神和雨神》、《最后的香肠》、《枭鸣集》、《刘征寓言诗》、《刺和花》,诗词集《流外楼诗词》、《画虎居诗词》、《霁月集》、《逍遥游》、《古韵新声》,寓言诗《老虎贴告示》,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美先生和刺先生》、《从画虎居笑谈》、《人向何处去》、《清水白石集》,论文集《语文教学谈》、《剪侧文谈》、《实和活》,《刘征诗书画集》、《刘征文集》(5卷)等。已出版三十种著作。
  刘雪莲也编写过《过万重山漫想》
  刘雪莲,1999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文学学士。该年7月进入通钢一中,从事语文教育,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宗旨,努力钻研教材,编写的《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被吉林教育信息网教案库收入,撰写的论文《从胡同文化看汪老》在《中国教育丛刊》上发表并获奖。参加工作以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第4个回答  2015-12-30
作者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于北京。著名的语言教育家、作家。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他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时,先是学习美术和古典诗歌,后来学习写新诗。1946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北大的“新诗社”,在壁报和进步刊物《诗号角》上发表过一些诗。1949年初,刘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因病退役。建国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长期以来,刘征主要从事寓言诗和讽刺诗的写作,诗人杨金亭说:“打开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60年新诗史,以寓言诗名家,以寓言诗名世的,刘征是第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和《老虎贴告示》。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和讽刺诗,其中《春风燕语》获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他的其他寓言讽刺诗集还有《海燕戒》《花神和女神》《鸮鸣集》《刘征寓言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