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篇文学散文

朱光潜的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张胜友《父亲》桑麻《一九九二年的暴力》王剑冰《水墨周庄》王十月《寻亲记》陈启文《一个号码的消失》杨献平《我的村庄,我的痛》张华北《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张国成《父亲之光》刘水清《麦秸垛》张于《出走的衣冠庙》 (散文集)获奖人员名单谢望新《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阿莹《俄罗斯日记》李宗奇《宗奇散文》沈琨《岁月山河》吴克敬《碑说》杜焕常《潇潇雨》冯捷《风花雪夜·昆仑》徐风《天下知己》李新烽《非凡洲游》彭鸽子《走进司岗里腹地》习习《浮现》姚雪雪《夏都绘影》刘志成《边地罹忧》席星荃《记忆与游走》 (散文理论集)获奖人员名单余雷《儿童散文探论》傅德岷《散文艺术论》《谈读书》,《美学》,《美学原理》,《艺文杂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朱光潜哲理散文 朱光潜:《谈谦虚》
  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 己。这归根还只是-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因为知道如何对付自 己,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处世还是立身的一端。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 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我,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 尊大心,不可执我,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 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是天生成的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 们自围于"我"的小圈子,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 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生成地要执 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 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 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 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 智慧的结晶。
  "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 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 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 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 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 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这寓言的意义很深永。我们都有几分"拉西司 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 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 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拉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
  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的哲人,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明白自己无知"是比得上苏格拉底的那样哲人才能达到的成就。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孔子也仿佛有这 种认识。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他告诉门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谓"不知之知"正是认识自己所看到的小天地之外还有无边世界。
  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己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见天边愈远。他发见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 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二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匠 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