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如题所述

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看这一个宝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将孩子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孰不知,这种爱很容易转化为溺爱,而溺爱会衍生出过度保护,而过度保护要么使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要么会更加好奇,盲目模仿。我们认为:父母和老师的手臂再长,也不能随时随地保护孩子,更不能保护他们一生一世,真正能保护孩子的只有他们自己。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呢?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由于他们年龄小,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差,同时又缺乏生活经验,在平时玩耍时,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因此,日常活动及户外游戏中很容易发生一些事故。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与家长应有目的的给孩子讲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让幼儿知道危险存在。比如:让幼儿知道自己身体部位的名称,哪里不舒服,及时告诉大人。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乱碰。如玻璃会扎伤手、开水会烫着;不能到河边、井边玩,容易溺水;不能爬高,容易摔着等。同时,还应让幼儿知道生命是很珍贵的,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就会逐步树立安全意识,从而渐渐做到遇事不慌,从容应付。  2、进行适当的锻炼、磨砺,提高幼儿自护能力。  曾有专家作过实验,让家养的猫和老鼠呆在一个箱子里,猫不但不捉老鼠,反而与老鼠共同玩耍。原因就是这只猫一直都由主人饲养,没有吃过老鼠、也从没有看见猫吃老鼠,它也经丧失了捉老鼠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的孩子,他们是否也会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大家知道,孩子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因为突发的、难以预料的事很多,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平常总是被锁在保险箱里的孩子会不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年幼的孩子适当的锻炼、磨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他们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尤其是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唯有靠充分的体育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应尽量带着幼儿多到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加强身体锻炼,根据不同体质的孩子安排锻炼内容,增强孩子的体质,如跑步、拍球、跳绳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动作的协调能力,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经受一些小小的磨砺,学习自我保护。 在幼儿园里孩子因滑倒而摔伤的例子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孩子在摔倒时,只要用手撑一下地,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因此,应该给孩子留一些小小的磨砺机会,让孩子在经受磨砺中长大,在经受磨砺中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自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3、家园合作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针对现代家庭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幼儿园教师要注意提醒家长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不要因疼爱而去代替。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让家长知道:每替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就失去了一次培养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比如:替孩子系鞋带,就剥夺了孩子系鞋带时,锻炼双手手指灵活、协调动作的机会,手眼脑协调动作的机会,还有幼儿系好鞋带后成功的感觉和由此产生的自信。同时,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家园配合,在既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前提下,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幼儿园一定要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因为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作为幼儿教师应把常规的培养列入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部分,做到持之以恒。使幼儿从入园到毕业形成一致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