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庄子内7篇文章的的任意一篇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即保养生命。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间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

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

“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间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人间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间,只有以无后入有间,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养刀要知戒知藏。这与人生相似,要知道避难就易,人生才会少些伤害。

“右师之介”,庄子以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总原理。道之运动,

产生万物。其生循环不息,其力不可抗拒,故唯有顺应道之自然变化者,方能尽其天年。庄子以为人之生死,枯荣、贫富,其一切变化,皆由于自然之天命,而非人为也。人之形体,乃禀赋自然之“命”,人事亦无非依天命,故知右师介其足,亦由于“命”,唯能安之若命,顺其自然之变化者,其心方能穷达两忘,无往而不适,而各任其逍遥矣。

“泽雉饮啄”,“泽雉”表精神主体之隐喻,“樊”是一个人的形躯。以樊笼喻“心之累”,以泽雉之入于樊中喻“人心为物外所累”若只一味的执着于形躯穷达得失,生命将无法开畅,终生将形伤神劳,追逐物欲以亡,如同泽雉入樊般失去自由,就如《齐物论》所云“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在强调去除人心之累,使人可全然自得适性,达到和谐逸豫之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

“秦失吊老聃”,庄子认为生死乃为人间常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所以人生在世,要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要把死者的逝去,视为对人世中痛苦的解脱。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他们活得将会更加快乐。

“薪尽火传”,谓薪虽尽,火已傅延于空中,知其不随薪而尽也。形体是有穷尽的,但是生命主体“精神”即生之主是可传而不灭。因此生命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该走的时候就会走,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和情感上的表像,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养生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顺应自然。

《人间世》读后感
《庄子》,又叫《南华经》,也是道教的经典之一。但我偏就是对它没什么兴趣。不曾想这日凌晨我还是翻看了这书。《庄子》虽不像《老子》那样字字珠玑,深奥玄妙。但我阅读过一番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无愧为经典。
两千年的时光能改变多少事?人类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脚步已不再只限于地表,甚至也离开了地球。但,千年时光逝去,却仍有些东西没有改变。
卫王年轻气盛,做起事来仅凭个人喜恶,因此显得专横。而现在,更有人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同样让人倍觉苦痛。面对这样的人,有人厌恶,有人无奈,有人倍受煎熬。对于这样的人,有人劝谏过,有人躲避着,有人顺着,也有人针锋相对多。但不管是哪一中的人,都是希望其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我也曾有过这种幻想,或许当他再经历得多些后,就会改变了。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发现有的事情或许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一件事情有了万千种可能的原因。再面着这事,不禁有些彷徨究竟要怎样做才好。
彷徨之间,无意翻看了《庄子》,无意间瞧见了《人间世》。似乎也就从庄子那里得到了回答。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事情也都会成为历史,即使它不会被记住。现在的事也会成为历史,但明天总是有的,事情也就还要做下去。我也便还要等下去,哪怕它遥远得似乎只是一个梦幻。
或许历史就是如此相似了。两千年的尘世浮华,无数人的绵远迭替,有些东西的确没有改变。
庄生迷碟春梦短,人间世事已千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