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是什么意思

气质有什么症状

气滞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而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随所滞之脏腑经络而出现不同症状。

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所过之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出现与该经有关之症状。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瘀。

扩展资料:

气滞血瘀体质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情绪、饮食、年龄、环境、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气滞血瘀体质的发病倾向,大多具有明显的“不通畅”特征。例如:顽固性头痛、抑郁症、脑梗塞、心肌梗塞、胆囊炎、肠功能紊乱、乳腺小叶增生、痛经、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

偏重于气滞: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心胸狭窄,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小腹胀痛,舌色暗,脉弦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气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体内气行障碍,气运不畅,临床以胸、腹胀闷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胃脘痛、胸痛、胁痛、腹痛、郁
  证、
□瘕、痛经,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
慢性胃炎、
  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内经》中虽无气滞证名,但论述了由情志不畅引
  起的“气结”和“气闭”。元代朱丹溪十分重视气机郁
  滞,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
  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舒畅,如情志不遂,心情
  抑郁,感受外邪,饮食失调,皆可致气行障碍、停滞不
  通的气滞证。若元气亏虚,气行无力;或瘀血停聚,阻
  碍气行,也可导致气滞证。
  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疼痛的基本
  特征为胀痛、窜痛或攻痛。辨证时要审症求因,确定定
  位。如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甚则厌食,大便臭如
  败卵,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物停滞胃脘所致;胸
  闷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是情志不畅、肝气郁
  结,经气不利的表现;如项背强痛,伴有无□,恶风等
  症,多因风寒侵袭肌表,足太阳膀胱经气行不畅,不能
  输布津液以濡养络脉所致。
  血和津液属阴主静,其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气行则血液畅行、津液布化。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停
  滞,形成气滞血瘀、气滞水停、气滞痰凝和气郁化火等
  证。而血瘀、水停、痰凝又可反过来阻滞气机,加重气
  滞。
  气滞证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通气散、五磨饮子
  等。因气滞证的病因病位比较复杂,临床还应结合病位、
  病性以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加减用药。
第2个回答  2013-08-24
  体内气行障碍,气运不畅,临床以胸、腹胀闷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胃脘痛、胸痛、胁痛、腹痛、郁
  证、 □瘕、痛经,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 慢性胃炎、
  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内经》中虽无气滞证名,但论述了由情志不畅引
  起的“气结”和“气闭”。元代朱丹溪十分重视气机郁
  滞,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
  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舒畅,如情志不遂,心情
  抑郁,感受外邪,饮食失调,皆可致气行障碍、停滞不
  通的气滞证。若元气亏虚,气行无力;或瘀血停聚,阻
  碍气行,也可导致气滞证。
  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疼痛的基本
  特征为胀痛、窜痛或攻痛。辨证时要审症求因,确定定
  位。如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甚则厌食,大便臭如
  败卵,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物停滞胃脘所致;胸
  闷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是情志不畅、肝气郁
  结,经气不利的表现;如项背强痛,伴有无□,恶风等
  症,多因风寒侵袭肌表,足太阳膀胱经气行不畅,不能
  输布津液以濡养络脉所致。
  血和津液属阴主静,其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气行则血液畅行、津液布化。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停
  滞,形成气滞血瘀、气滞水停、气滞痰凝和气郁化火等
  证。而血瘀、水停、痰凝又可反过来阻滞气机,加重气
  滞。
  气滞证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通气散、五磨饮子
  等。因气滞证的病因病位比较复杂,临床还应结合病位、
  病性以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加减用药。
第3个回答  2020-12-27

什么是气滞?气滞有哪些症状?气滞不畅怎么办?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气滞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安逸过度等原因引起人的某部位或某脏腑气机运行滞涩不畅的病证。胃肠属腑,以通降为宜,气滞则通降障碍,发生胀、痛等症状。食管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消化性溃疡、结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习惯性便秘者都可出现或伴有气滞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