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化验C反应蛋白高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4

学霸牛博士

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很多人发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的血常规或生化检验等检验时常有一个检测项目叫C反应蛋白,但大多不知道C反应蛋白是什么,检测它有何意义?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张葵主任介绍,C反应蛋白(C-neactveprotein,简称CRP,以下均简称CRP)。早在80多年前,有两位外国学者发现,一些感染了细菌的病人体内会出现一种变化,即细菌的细胞壁上的C多糖体与病人血清中蛋白质发生肉眼可见的沉淀反应。人体血清中这种蛋白质现被称为C反应蛋白。后来发现,人体无论是严重的细菌感染、烧伤、外科手术创伤,还是各种炎症等,C反应蛋白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CRP检测值的临床意义主要是:细菌还是病毒一看即知
C反应蛋白首先可以帮助辨别体内是否有炎症。C反应蛋白可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发作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RP被认为是人体急性炎症时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与其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相关性,尤其与白细胞总数存在正相关。其次它可以帮助辨别呼吸道感染类型。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时,CRP水平升高;而病毒感染时,CR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因此CRP值可以帮助医生辨别呼吸道感染的类型,有针对性地给予药物和治疗。
此外C反应蛋白也可用于脓毒血症等疾病的快速诊断。脓毒血症时体内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细菌性脑膜炎体内CRP值也可迅速升高,而其他类型的脑膜炎升高不明显。值得提醒的是,这项指标还可以对恶性肿瘤进行提醒。譬如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评价肿瘤的进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0-28
  CRP,C-反应蛋白,就感染而言,是间接反映细菌感染存在的较为敏感和早期指标。c反应蛋白高的,意义往往是有炎症,感染等情况造成的。此值越高,一般表明疾病严重。
  CRP升高的程度反应炎症组织的大小或活动性,在急性炎症和感染时,CRP与疾病活动性有良好的相关性。这种情况与慢性炎症不相符,尽管在一些重要情况下,如类风湿关节炎、节段性回肠炎和风湿性多肌痛时,这种相关性足以用来作为治疗监测。
  1、CRP值为10-50mg/L表示轻度炎症,例如局部细菌性感染(如膀胱炎、支气管炎、脓肿)、手术和意外创伤、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非活动性结缔组织病、许多恶性肿瘤和多数病毒感染。
  2、CRP值升为100mg/L左右表示较严重的疾病,它的炎症程度必要时需静脉注射。
  3、CRP值大于100mg/L,表示严重的疾病过程并常表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第4个回答  2014-04-30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曾怀疑尘螨传播的立克次体和疮疱丙酸杆菌(prupionilacterium acnes)是本病原因,但未补被证实;也有报道与逆转录病毒有关[4],曾在本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发现与逆转录病毒相关的逆转录酶活性[5]。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比普通人群高2倍[6];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7]。 本病急性期T淋巴细胞减低、循环T4细胞活化、T8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8]。这些免疫异常可能由嗜淋巴组织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对内皮细胞的亲和性可能是多发性血管炎的原因。最近发现,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增殖因子、活化细胞膜表面抗原、细胞间粘附因子等可能在本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国内研究发现本病呈以IgG1、IgG3增高为特点为B细胞多克隆活化,B细胞生长活化、分子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活性均值明显增高,肿瘤坏死因子也增高[9]。另外、急性期血液凝固性增高与血小板激活,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10]。 尸检发现冠状动脉是损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病理改变与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呈动脉全层炎;血管内膜增厚,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内弹力层及中膜断裂,管壁坏死及动脉瘤形成。心脏有心内膜炎及心肌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1~2周,多为7~10天,平均最高温度达39~39.9℃。数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四肢远端变比较典型。在发病后第1周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不完全性白甲病),手掌及足底出现红斑,手脚弥漫肿胀,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约于起病后10~15d,甲周、手掌及足底开始脱皮;有时表皮呈簇状脱落,下方露出新的正常皮肤。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整个病程持续2~12周,并往往伴有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比较严重的表现是约于发现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发生心脏炎。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心音低钝,心尖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或早搏[11]。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包括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发现20%病人因冠状动脉炎而引致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在起病最初4周检出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约达60%[12]。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13]。必须指出,心脏炎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相互无关。 其他表现尚有主要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肿痛、虹膜捷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腹泄等。少见的表现有肝炎、胆囊水肿、肠麻痹及肠出血、胸腔积液、肛周皮肤潮红、脱皮以及颅神经麻痹和脑病等。 【辅助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伴核左移;轻度贫血;在患病的第2或第3周血小板增多可达500×109/L以上;血沉增快达60mm/h以上,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增高,补体轻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增高。根据受累器官不同,其他实验室异常尚有蛋白尿、脓尿;脑脊液淋巴细胞增高;心电图有低电压、ST-T波改变、P-Q和Q-T间期处长以及心律失常;X线检查心脏增大;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且多数是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11]。 细菌、病毒培养和感染血清学检查无阳性发现。部分病例抗变形杆菌OX1q抗体或OX-X抗原阳性,但特异性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阴性。 【鉴别诊断】 应与细菌性疾病(特别是猩红热、葡萄球菌表皮脱落综合征和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皮疹(如麻疹)、立克次体病(如落矶山斑疹热)、弓形虫病、肢痛症、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相区别。 【预后】 本病一般经4~6周自发消退。无冠状动脉病变者预后良好;热程>14天、大关节肿痛、应用皮质激素、白细胞>20×109/L者心脏受损明显[1]。有心脏损害者,冠状动脉瘤多在1年内退缩,死亡率不超过2%,日本报道死亡率0.1%~0.2%。死亡一般难以预测;死亡者中发病后1月内死亡50%,2月内75%,6个月内95%;也有在10年后或其他时间突然死亡者。冠状动脉受累的残余损害不甚明了,日后可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早发。,其水平高低与疾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