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

就是四书之一的<中庸>,急需全文.
希望能分好段和节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白话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询问且喜欢审察那些浅近的话,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他掌握好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为何他被尊称为舜啊!”

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实行。”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还是北方的强大呢?或者是你所认为的强大?用宽容温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行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大,君子就属于这类。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不反悔,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

因此,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

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声迹少闻,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所作的儒家经典《中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2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 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 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 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左为扌右上为艹中为佳下为又]陷阱之 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 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 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 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 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忄造]□[忄造]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 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5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 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 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 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 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纟回],」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门音]然 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 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不 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钅夫]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云 ,『德□[车酋]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 ,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篇之 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