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成语,求解

如题所述

缘木求鱼
望采纳啊啊啊啊啊
缘木求鱼[yuán mù qiú yú]
百科名片
《缘木求鱼》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作品名称: 缘木求鱼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作者: 孟子及其学生

目录
成语资料
成语出处
书中名句
会爬树的弹涂鱼
展开
成语资料
成语出处
书中名句
会爬树的弹涂鱼
展开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注音】yuán mù qiú yú

缘木求鱼典故漫画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辨形】 鱼:不能写作“渔”。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示例】: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方法不对头。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南辕北辙、抱薪救火、磨砖为镜、掘地寻天。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押韵词】将奋足局、卸磨杀驴、骑驴觅驴、骑马找马。
【灯谜】最滑稽的钓鱼。
【褒贬】一般情况下含贬义。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原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
注释
(1)采色:即彩色。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⑸莅(li):临。⑹若:人称代词,你。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⑾涂:同“途”。⑿愬(su):通“诉”,控告。[1]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1]
读解
上一节 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 宣王已 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 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性谁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 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子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 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 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然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长,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场”,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就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大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1]

缘木求鱼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就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2]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的,“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2]
编辑本段书中名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编辑本段会爬树的弹涂鱼
孟子也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会爬树的鱼!
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

弹涂鱼(7张)
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在中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边都可以见到弹涂鱼
  弹涂鱼的大半生都在陆地上度过。它可真是鱼中的另类。弹涂鱼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盘,可以紧紧吸住树皮,所以爬起树来毫不困难。弹涂鱼上岸前,先用鳃吸满水和空气,就像背上了一个氧气筒和一台饮水机。这样,它在陆地就能逗留好几个钟头。看看弹涂鱼矫健的身影,你有没有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弹涂鱼(7张)

词条图片(2张)

参考资料

1. 《孟子译文》 .大道家园[引用日期2012-11-12].
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四书五经 .黄河基金会.2010-06-07 [引用日期2013-5-02].追问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缘木求鱼
释 义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示 例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第2个回答  2013-08-13
缘木求鱼追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