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镇的民俗文化

如题所述

宁乡流沙河土坝是花鼓戏的摇篮。土坝戏班,对湖南花鼓戏的形成,贡献甚大。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宁乡花鼓戏的歌舞演唱形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解放前,宁乡花鼓戏被统治者视为淫戏,严令禁演。
宁乡花鼓戏的演唱,最初是一旦一丑的“两个”戏(小旦、小丑,或称对子戏),后发展为“三小”,并以此为主要特点。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宁乡花鼓戏体系。
花鼓戏流派
宁乡: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
浏阳:以“采茶调” 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剧
花鼓戏的鼻祖——对子花鼓
对子花鼓又称“地花鼓”。对子花鼓最初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头为消除疲劳或表达情感而哼唱的山歌,后经艺人的艺术加工,发展成为一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间田头,走向了户院、晒谷场和舞台,主要为新春节庆或婚寿喜庆而用。
由于它的通俗易懂,其表现形式以自娱自乐为主,爱好者只要稍加练习就能演,所以在民间焕发出很强的生命力,传播广泛,能者甚多,50年代宁乡曾出现过“万人花鼓”的盛大场面。
宁乡对子花鼓一般有一旦一丑两个演员,道具以手巾、扇子为主,乐器多用鼓、锣、钹、大筒、唢呐、云锣,乐队由十人左右组成。宁乡对子花鼓大体分两类:一名“闹台子”,主要反映热闹场景,表演风格热情、奔放,曲调高亢热烈;一名“唱小调”,表演风格悠闲轻快、活泼清新,曲调悠扬流畅。对子花鼓的题材大都是以反映劳动生产实践和男女爱情的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