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

康熙的《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一)篇(第一条)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4.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第二条)1.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第三条)1.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3.《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4.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第四条)1.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2.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3.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瀛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庭训格言》(二)篇(第一条)1.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3.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第二条)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3.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4.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5.其寡廉孰若寡欲?《语》云:“俭以从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庭训格言》(三)篇(第一条)1.庭训格言: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2.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3.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4.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第二条)1.庭训格言: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2.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3.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4.《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第三条)1.庭训格言: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2.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3.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4.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是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5.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第四条)1.庭训格言: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2.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3.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08-05-22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近看央视4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之余,笔者还饶有兴趣地阅读他的家训。
康熙对家教问题非常重视,所实行的办法也比较成功,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和办法的影响。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凡一卷,246则。今日我们读《庭训格言》,依然会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庭训格言》内容比较芜杂,但大体可分为治国篇、读书篇、理想篇、道德篇、生活篇等五大类。
在治国上,康熙教诲皇子皇孙们要广开言路,体察民情,只有“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才能做到“明四目,达四聪”。他还以自己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之乱为例,说明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领导人唯有以身作则,才能令行禁止,并为人心所向。要忧心民生,凡有益于人民的事,“我知之确,即当行之。”要居安思危,做到“心欲小而胆欲大”。他说:“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要谨慎从事,处理问题,不论大小,都要认真慎重,方无遗虑。并说“慎重者,敬也”,将谨慎从事的道理提升到“敬”的高度来认识。 康熙还告诫皇子皇孙们,用人要取其长,弃其短,不能求全责备。“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在理想上,他强调要自强不息,不能好逸而恶劳。他说:“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要立大志,并强调了立志的极端重要性:“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在品德上,康熙强调要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承担有关责任:“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污秽之言轻出自口”,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要恪尽孝道,并认为真正的孝道不仅是从生活上侍奉老人,更要从自己的德行和孝心对社会所尽责任,使父母为之感到欣慰,“斯可谓真孝者矣。”康熙本人即是孝子,他在太皇太后生病时,侍汤药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 康熙还强调人要有恻隐之心,不能随便取笑别人,特别是残疾者,对“残疾人见之宜生怜悯。”
在生活上,康熙告诫后代要戒酒,更不能嗜酒成性,饮酒无度,认为“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小则伤身,大则误国。要严禁赌博,认为“赌博之人,身家不计,性命不顾,愚痴如是之甚?假赌博之名以攘人财,与盗无异。利人之失,以为已得。始而贪人所有,陷入坑阱;既而吝惜情生,妄想复本,苦恋局内,囊磬产尽,以至无食无居,荡家败业。虽密友至亲,一入赌场,顷刻反颜,一钱得失,怒詈旋兴,雅道俱伤,结怨结仇,莫此为甚。”因此,他表示要“严赌博之禁,凡有犯者,必加倍治罪,断不轻恕。” 要勤俭,毋奢侈,因为俭以成廉,侈以成贪。他自己在生活上也很崇尚以俭朴为乐、为荣。“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亲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他还谈了饮食与养生之道,认为“人之养身,饮食为要。”要特别注意饮水的质量与卫生,要喝洁净无菌的好水。
在读书治学上,他强调要努力实现读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他说:“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立事时,又当书理而审其事。”“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对读书一定要有自信心,不能自谓不能,认为“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他对练习书法也有精辟的论述。认为习练书法须心正,“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才能做到古人们说的“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其家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唯心论、阶级歧视和压迫等封建色彩的糟粕和贬斥小说等偏见。但总体上看,瑕不掩瑜,值得我们一读。
1 心小胆大 防患未然
2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
3 嘉纳良言 闻过则改
4 法令之行 率先身之
5 自任其过 大人之为
6 见人得失 如已得失
7 深思熟虑 无憾无悔
8 慎重持敬 谨终如始
9 防微杜渐 预其未萌
10 事无巨细 不可懈慢
11 教化普遍 怀柔远人
12 以德服人 心悦诚服
13 治心之要 首在克己
14 仁者之心 随感而应
15 恒劳知逸 自强不息
……
1.我提倡养成教育

我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以教诲,我总告诫他们:我从幼年即帝位一直到今天,无论是与大臣们议论国事,还是和文臣们讲评文史方面的问题,即便是与家人闲坐,我一般都是矜持庄重正坐。这都是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也是平日注重自身修养所形成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种方法是很可信的。因此,我告诫皇子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培养起,从小事做起。这也是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

2.不要娇惯孩子

父母对于儿女,谁不怜爱?但却不可以过于娇生惯养。我曾看见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弟中常有痴呆软弱的,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过于娇生惯养的结果。所以,我既不溺爱我的皇子们,也教育他们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怜爱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可娇养。

3.我提倡学以致用,重视身体力行

我曾对皇子们说:“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学问。”实践活动,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即是对这个观点认识的结果。我把亲身实践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告诫孩子要重行,也即重实践,希望皇子们少夸夸其谈,多躬身力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4.我教育皇子以德服人,让他们要诚而有信

言而有信是家长对子女施教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家长以身作则的一个重要标志。我要求我的皇子们都要做到诚实守信,“民无信不立”,如果皇上得不到臣民的信任,则国家的根基就不会牢固。我之所以教育皇子们要诚信,自己也特别重视诚信,是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如果言而无信,自食其言,那么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尊敬。

5.我教育皇子要虚心向学,习人之善

谦虚好学,习人之善,不仅仅表现的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这其中还蕴含着许多内在的东西,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处世态度、志趣、抱负等等。中国的传统家教,向来注重子女谦虚恭敬习人之善的品德。另外,我还督训皇子修身正心,读书明理,化度在其精神之中,显露于体之外的正是谦虚君子的风度。
我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地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我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受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的。

——颜之推

溺爱要不得

颜之推说: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不论在衣食住行,还是其他方面,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有些人在子女教育上往往容易走极端,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不教子。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嬉然笑曰:“吾其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揪然而改容曰:“子之甚愚也!彼米不是从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这个富人的儿子养尊处优,笨得连米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究其原因,还不是做父亲的没有给儿子很好的教育的结果。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这些实际上是不理智的爱。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孩子的任何事情,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过度的现象。比如,为了防止孩子走路绊倒,拿走了房间里所有的障碍物;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总是形影不离地陪在孩子的身边;为了防止孩子伤害到自己,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了……

这种生活在没有任何伤害环境里的孩子,实际上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权利,走上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喜欢依赖父母。这对他们的危害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使他们在一生的生活中处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有的还可能感情脆弱,稍受挫折就寻死觅活,或者有的产生精神障碍,患上忧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宠爱孩子而忘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没有严加管教,而是任由孩子胡来:孩子大声吵闹,父母不去制止;孩子恶语相加,父母不去责备;孩子欺压同伴,父母不去训诫制约。如果有人说孩子不应该这样,父母还会为孩子开脱:“孩子小,不能太管教他。”这样孩子逐渐长大,慢慢就养成了恶习,这完全是由于父母溺爱孩子的缘故。

为人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孩子毕竟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当中充满着一些危险,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体验如何预防出现这些危险或者应对危险。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孩子才能学会在行动中多加小心。不能总是对孩子说“不能做”,“不要做”,应该告诉孩子做了以后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孩子坚持要做,又不会造成特别重大的伤害,就让孩子尝试一下,让孩子在后果中得到经验,学会听从劝告。

爱教结合,寓慈于严

父母教育子女不失去爱心,爱自己的孩子又不失掉严教,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推崇的一种教子方法。正如北齐颜之推所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作为父母,应当既有威严又有仁爱,子女才能产生敬畏之心,对父母也有孝心。

怎样做到爱教结合呢?

1.适度放手,培养自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各种需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不要一直在旁边监督保护,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去玩耍。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孩子玩耍时从来不紧盯着。如果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会匆匆忙忙跑过来扶孩子,他们会在旁边说:“爬起来,接着玩!”孩子很少因为摔倒而哭。而中国的父母一见到孩子摔倒了,往往抱起来就说:“哎呀,宝宝摔坏了吧,妈妈打地,怎么把宝宝给摔倒了呢!”许多父母还会忿忿地用脚跺地,孩子则在旁边哇哇大哭起来。就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在妈妈的保护中失去了。
一位母亲曾说过:“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把爱藏在心里,而不是把爱挂在心头,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成长。”这位聪明的母亲举了一个她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例子。

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叫醒女儿去上学。天气很冷,地上的还没有融化,女儿自己出了家门去幼儿园。我怕孩子路上摔跤,就悄悄跟在后面。果然,我的担心应验了。孩子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摔倒在地上,她“哇”地哭了起来,我跟在后面,真想赶过去把她抱在怀里。但我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看着女儿慢慢起来,擦了擦眼泪就又向前走了。目送孩子进了幼儿园我才回到家里。但一天都心神不定,担心女儿能否安全到家。正打算要出门看看孩子时,却听到女儿的叫门声,那一刻,我知道,女儿已经能克服困难了。后来,我开始让女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逐渐地,孩子成为了一个爱劳动、有责任心、有自信心的好孩子。

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不要立刻就帮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去解决。比如,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不懂时,父母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可以与孩子一起查资料,让孩子自己从书上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自己去解决问题。

2.要求要严格,态度要和蔼

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教育,有了缺点要给孩子指出来,并督促孩子改正,这才是对孩子的爱护。但有时,对待孩子,父母的宽容、理解与慈爱往往能收到比批评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失慈爱。

爱教结合的教子法是符合儿童特征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藏于内心,但绝不能把姑息迁就当作对孩子的爱护。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讲究适度,过犹不及都不可取。善于教育孩子的父母,尽管不失和颜悦色,但子女依然听从;不善于教育孩子的父母,看起来气势汹汹,大声呵斥孩子,却收效甚微。所以,父母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前提下,对子女的教育既不失之过宽,又不失严不得法,要爱教结合。

3.宽容孩子的错误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故古人有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欹,不可悉数。”正所谓是:“严是爱,惯是坏,不管不教要变坏”。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宽容、谅解、慈爱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手段,甚至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有时候,孩子好心做成了坏事,父母千万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比如说:“我说你不行吧,下次叫妈妈来做!”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明智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4.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爱子以正。”他说:“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则必欲其如何,则邪矣以。”其实就是说父母爱子女,不仅要懂得正确的方式、方法,更要掌握爱的尺度。

清代戏剧家、文学家蒋士铨的母亲钟令嘉是一位女作家。她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严中有爱,爱严结合,她的教育方法也别出心裁。蒋母把培养儿子蒋士铨意志坚定,读书成才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寂静的深夜,母亲一边纺织,一边教儿读书写字。后来蒋士铨在《鸣机夜课图记》中写到:“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晤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蒋母还以自己的勤劳坚韧等各方面的良好品质来感染和陶孩子。她既是孩子的严师,更是孩子的慈母。即使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坚定不移。在蒋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培育下,蒋士铨终于成为一名学有所成的大家。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对孩子慈爱,更要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让他们吃点苦,自己学着去克服困难,磨炼坚强意志。而要求孩子这样,父母自己要树立榜样。

总之,凡事都有一个“度”,爱子女也是一样,应该讲究节制,多几分理智,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想得再深一点,这才是教育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我的主要成就是在教育上,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家训”。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方法是一“记”,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要随时用本记下来,以便向老师求教,不能放过。二“思”,平时读书要多思考,请教老师或其他人之后,仍要“思省切要之言”。三“抄”,“见好文字,录取归来”。四“勤”,做学问,要勤奋,要珍惜时间。

——朱熹

书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现在的父母很愿意给孩子投资,往往是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没有目的和计划,钱花了却收效甚微。其实,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使其广泛涉猎新的知识是启迪孩子智慧的好办法。

书是孩子的精神食粮,好的图书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书的海洋里,那些色彩美、内容好的读物,既能给孩子带来欢乐,又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图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有些父母重视孩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什么牛奶、巧克力、果汁、蛋挞……应有尽有,把孩子养得圆墩墩、胖鼓鼓,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食粮”。孩子想吃东西时,会叫喊着让妈妈给拿吃的东西;而孩子的精神饥饿,则是不知不觉的,父母很难发现,因而就被忽略了。不少家庭中可以一眼就发现满是豪华的电器、时尚的家具,可看来看去,却很少有孩子能看的图书、画册,有的家庭甚至找不出一本可供孩子看的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有知识才会有力量。因此,在这里提醒父母要保证孩子“精神食粮”的需要。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要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喜欢书,爱看书,让书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

幼教专家指出:两三岁是孩子建立阅读兴趣、习惯的关键期,如果此阶段的幼儿有充分阅读的机会,日后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明显优于较少读书的孩子,而且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助于日后稳定个性。

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正如爱迪生所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高尔基说:“我读得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接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

当然,孩子阅读,并不是一件只限于孩子的事情,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所谓阅读,其实主要是在听大人讲。大人把书买来,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动、快乐,也受到教育。

也有些父母对孩子读书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孩子通过阅读就能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品行。所以,父母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特别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比如,孩子喜欢看轻松的卡通读物,而父母大都希望孩子读具有教育功能的图书,总与孩子谈“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但如果家长冷静地面对现实,就会发现“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只是一个神话。我们可以想想,是哪一本书使我们成了现在的自己,又能有哪一本书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所以,父母要降低对孩子读书的期望值。

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要让孩子快乐。快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快乐,孩子不可能健康成长。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需要娱乐自己,释放能量。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接着“上课”而读书的。父母不要硬逼着孩子将读书发展为一种单纯的教育工具,如果那样,孩子对待读书的态度就会像对待课本一样。

孩子通过读书除可以愉悦身心、获取知识与讯息外,也可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探索自我、了解外界,进而建立对各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对幼儿来说,读书不但可以促进其语言发展,更是一种学习的媒介。读书能学习吃饭、穿衣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学习到关怀周围的人和事、扩展生活经验、发挥正义感,还可以使孩子树立正向的人生观。

让孩子爱上阅读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是书。在一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名家的上万册著作。

波普尔后来回忆道,在他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波普尔说,给他童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母亲读给他两个姐姐听的瑞典作家赛尔玛的《尼尔斯历险记》。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波普尔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止一遍地通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全部作品。

参考资料:http://www.du8.com/novel/html/20070419/421/2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