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然是固定公历,那为何自古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4月4 5号,可以见得清明节是公历

但是为什么自古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

古人是靠什么来确定清明这类节气的?因为对阴历来说每年清明都不在同一天啊,他们是靠什么算出哪天清明哪天立春什么的。。。

甚至还能精确到几点。。。。

古代好像也不会有官府假日办这样的机构吧。。。

节气“清明”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时间: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七十二候(清明所属):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谚语: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⑵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⑶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编辑本段]节日“清明”  清明时节  清明节,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4
你的错误认识源于:农历是阴历。

农历:农历之所以能称为“农历”,是因为有二十四节气,节气与农历同存。节气是依照太阳公转确定的,古人把地球围绕太阳扫过15度弧设立一个节气,24个节气刚好360度,就是一圈,并把太阳在最高的那一天规定为夏至,最低的那一天规定为冬至。

阴历:农历为什么又被称为“阴历”,因为其月份划分标准是月亮公转(朔望),每次月亮圆缺为一个月。每个阴历月应该有两个节气,如果哪个月有节没有气,就在后面再闰一个月。

阴阳历:综上所述,从严格意义上说,既有节气(阳)又有朔望(阴)的中国古代历法,是阳历和阴历的结合(阴阳历)。

公历:西方人确定的依照太阳公转计算的日历,又称格里历。

综上所述,农历的节气和公历是同一类历法计算方式,所以节气基本都和公历对应的,比如冬至基本都是12月22日。
但是中国的农历实际更高明,他们计算节气可以精确到几点钟几分几秒(细心看黄历的都知道)。因为太阳直射在黄道的位置可以精确到分秒,而其他节气依照15度均匀设置,所以每个节气都是能精确到分秒。
还有一个高明的地方是。中国农历计算朔望也非常精确,这样才有农历月大月小之分,有时候会出现三个连续的大月。追问

古人是怎么算到几分几秒的?

又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追答

历法是不断改进的。古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
1.秦朝以前使用的农历《颛顼历》就确定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
2.西汉汉武帝时,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二十四节气、设闰。《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135个月的有23个日食的结论。
3.此后历朝都有历法修订,比如傅仁均《戊寅元历》、一行《大衍历》、郭守敬《授时历》。
4.清朝初年开始执行《时宪历》。参考了徐光启的观星数据,吸收了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提供的西洋数据,确定一回归年为365.2423日,节气采用定气法,也就是24个节气不是完全平均分布,所以精确到分秒。

我国古代有钦天监,现代有天文台。古代有很多观星台,比如河南登封观星台、北京古观象台。近代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这个是现行修订版《时宪历》的时间、月相计算标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3
清明节是阴历。。是冬至日后108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至于为什么和公历有重合,是因为二者都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来订立的。所以本质上是差不多的追问

也就是说,古人用木杆测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然后剩下的节气都是靠天数算进去的了?

天数记得这么精确,还能写个清明时节雨纷纷,也真是够矫情的。。

第3个回答  2013-04-03
遗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