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什么是正法在家人如何体现在学习中、生活中、处事中?

信佛者回答 最好是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大正2·177b)∶‘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大正2·787b)∶‘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又卷四十八云(大正2·806b)∶‘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盘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则云(大正8·715a)∶‘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并认为此正法于如来灭后亦可久住。此外,《大毗婆沙论》等认为如来的世法有世俗、胜义之别,行法上亦有教、证二种。该论卷一八三云(大正27·917b)∶‘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毗奈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在[大般涅盘经](长部16经)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虽然[经分别]与[犍度]已经足够详细,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关于正法灭亡的征象:“尔时长老优波离(Upali)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习禅定。”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于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于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于世间。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于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在[杂阿含906经](卷32,大正藏2册, p226b)中佛说∶“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所以正法不是为为地界所坏,或为水、火、风界所坏;而是为佛教徒所坏,恶知识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教导恶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因此如来正法则于此亡没。如何使正法久住呢?护持律第一我们要护持律藏及持律者。这在[善见律毗婆沙] (卷1,大正藏24册,p0675a)记载∶“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这个道理。佛陀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这记载于[增支部V.70]佛对优波离(Upāli)的答覆∶(1)为了僧伽的和合与福利,(2)摄护修行的僧众,(3)调伏恶人,(4)使惭愧者得安乐,(5)断现世漏,(6)灭后世漏,(7)令未信者生信,(8)令已信者增广信心,(9)使正法久住,(10)推广毗尼使梵行久住。佛言∶“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佛也曾说过应度的人天众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为他们种下得度的因缘,这即是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之意,[清净道论]指出:“别解脱戒即是学处戒,因为(别别)守护(此戒)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苦,故名别解脱。”它是僧团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因学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习增上心学,因增上心学而起慧观,因慧观而导至解脱。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为如上的十句义,它们可以归纳为对内保护僧团内的清净,安乐与和合;对外显现庄严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众得起净信,护持僧团,和帮助信众断除烦恼,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理想。总结制戒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推广毗尼,令僧欢喜和合。);(二)是助成僧众证果(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也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因此僧团必需要有令其不腐败的法律,这即是比丘戒经!护持佛的正法第二我们要护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杂阿含906经]中佛说∶“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亲身证取道果第三我们更要致力去听正法及亲身证取道果。在[大毗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证法者两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精辟见解:“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毗柰耶(律)、阿毗达磨(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Sutra)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由此可见,欲要正法久住,执持教法者和证取法者同样重要。一个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脱。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证圣果。从七觉支来说,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这七觉支都属于‘道’,‘寂灭’是‘果’。出家众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圆满地修好戒,从在家众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关斋戒,十善业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过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习以达到正念的圆满修习,依正念而达到能时时观照,时时舍的念的寂灭,故此在南传的课诵本里佛言∶“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能以智慧时时观照,他将能见到起心动念的过患,因此他才能修无量的舍,而将心导向清净之道,达到寂静涅盘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细戒也不应舍弃,都要持守它们!定学是修行的三学之二,它是从戒学的基础圆满成就之后才修习的。修定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修行者若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证四圣果。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点,那正法必然会长住于世。恭敬头陀法此外我们更要恭敬行头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经] (大正藏2册,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记载∶“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盘后千岁馀,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着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着馀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着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八正道)及七种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现在佛经都谱为歌来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馀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护持明师因此,当此年代,我们更应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净三业。我们更应修习正法,从经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师的指导,这明师须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与律学皆应具足。[律二十二明了论](卷1,大正藏24册, p672a)列出五十种五德依止师的功德∶“偈曰:了义能显明了德,谓五五十尊师德,此人圆满佛所赞,毗那耶师德相应。释曰∶优波陀诃(Upa-jjhāya戒师)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随得一五德,此人堪作优波陀诃及依止师。五种五十者(五十种类的戒师与依止师五德资格)∶(1)一解罪相,二解罪缘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离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2)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3)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三五。(4)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令出离有难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离恶作忧悔,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五五。(6)戒,(理)病,(离)恶作,诸见,十夏,是第六五。(7)戒,(理)病,(离)恶作,多闻,十夏,是第七五。(8)戒,(理)病,(离)恶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第一五。(12)戒,(理)病,多闻,大智,十夏,是第二五。(13)圆满戒,正行相应,正见相应,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14)戒,(理)病,多闻,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十夏,是第四五。(15)戒,正行,正见,诸见,十夏,是第五五。(16)戒,正行,正见,难方,十夏,是第六五。(17)戒,正行,正见,多闻,十夏,是第七五。(18)戒,正行,正见,大智,十夏,是第八五。(19)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十夏,是第九五。(20)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心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2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慧学,十夏,(亦五)是第一五。(2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二五。(23)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慧学,十夏,此即第三五。(24)(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四五。)(2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五五。(26)(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六五。(27)(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七五。(2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八五。)(2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九五。)(3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3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戒,十夏,是第一五。(3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定,(十夏),是第二五。(3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慧,(十夏),是第三五。(3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3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3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戒),十夏,(是第六五。)(3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定),十夏,(是第七五。)(3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慧),十夏,(是第八五。)(3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4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4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一五。(4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二五。(4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三五。(4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4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4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六五。)(4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七五。)(4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八五。)(4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5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显明了人。若人能了别如此义,此人学佛所说,具足律师功德相应。”总结[律二十二明了论]里讨论的修学方法有下列十八项∶ (1)依波罗提木叉学持戒(解罪相,解罪缘起相,解非罪相,解出离罪方);(2)多闻;(3)照顾病人(指病僧);(4)能令脱离困难方法;(5)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 (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不杀不盗不淫);(7)能简择令离诸见(能自心择法离诸见,具正见);(8)能教弟子于依戒学;(9)能教弟子于依心学(修习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学(有大智); (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心解脱于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于痴);(13)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15)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16)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17)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18)有十夏,若人圆满修习,具足律师功德。出家众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为出家众能成就五法∶一见道谛;二漏尽;三灭尽定;四四无量心;五无诤三昧。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册,p547b)所说∶“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成就,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涅盘)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丶斗诤,此二诤尽。五阴是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愿正法长住,利益人天。法增比丘, 澳洲悉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9
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大正2·177b)∶‘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大正2·787b)∶‘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又卷四十八云(大正2·806b)∶‘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盘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则云(大正8·715a)∶‘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并认为此正法于如来灭后亦可久住。此外,《大毗婆沙论》等认为如来的世法有世俗、胜义之别,行法上亦有教、证二种。该论卷一八三云(大正27·917b)∶‘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毗奈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在[大般涅盘经](长部16经)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虽然[经分别]与[犍度]已经足够详细,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关于正法灭亡的征象:“尔时长老优波离(Upali)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习禅定。”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于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于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于世间。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于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在[杂阿含906经](卷32,大正藏2册, p226b)中佛说∶“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所以正法不是为为地界所坏,或为水、火、风界所坏;而是为佛教徒所坏,恶知识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教导恶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因此如来正法则于此亡没。如何使正法久住呢?护持律第一我们要护持律藏及持律者。这在[善见律毗婆沙] (卷1,大正藏24册,p0675a)记载∶“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这个道理。佛陀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这记载于[增支部V.70]佛对优波离(Upāli)的答覆∶(1)为了僧伽的和合与福利,(2)摄护修行的僧众,(3)调伏恶人,(4)使惭愧者得安乐,(5)断现世漏,(6)灭后世漏,(7)令未信者生信,(8)令已信者增广信心,(9)使正法久住,(10)推广毗尼使梵行久住。佛言∶“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佛也曾说过应度的人天众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为他们种下得度的因缘,这即是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之意,[清净道论]指出:“别解脱戒即是学处戒,因为(别别)守护(此戒)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苦,故名别解脱。”它是僧团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因学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习增上心学,因增上心学而起慧观,因慧观而导至解脱。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为如上的十句义,它们可以归纳为对内保护僧团内的清净,安乐与和合;对外显现庄严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众得起净信,护持僧团,和帮助信众断除烦恼,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理想。总结制戒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推广毗尼,令僧欢喜和合。);(二)是助成僧众证果(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也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因此僧团必需要有令其不腐败的法律,这即是比丘戒经!护持佛的正法第二我们要护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杂阿含906经]中佛说∶“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亲身证取道果第三我们更要致力去听正法及亲身证取道果。在[大毗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证法者两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精辟见解:“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毗柰耶(律)、阿毗达磨(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Sutra)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由此可见,欲要正法久住,执持教法者和证取法者同样重要。一个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脱。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证圣果。从七觉支来说,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这七觉支都属于‘道’,‘寂灭’是‘果’。出家众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圆满地修好戒,从在家众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关斋戒,十善业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过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习以达到正念的圆满修习,依正念而达到能时时观照,时时舍的念的寂灭,故此在南传的课诵本里佛言∶“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能以智慧时时观照,他将能见到起心动念的过患,因此他才能修无量的舍,而将心导向清净之道,达到寂静涅盘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细戒也不应舍弃,都要持守它们!定学是修行的三学之二,它是从戒学的基础圆满成就之后才修习的。修定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修行者若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证四圣果。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点,那正法必然会长住于世。恭敬头陀法此外我们更要恭敬行头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经] (大正藏2册,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记载∶“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盘后千岁馀,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着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着馀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着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八正道)及七种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现在佛经都谱为歌来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馀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护持明师因此,当此年代,我们更应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净三业。我们更应修习正法,从经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师的指导,这明师须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与律学皆应具足。[律二十二明了论](卷1,大正藏24册, p672a)列出五十种五德依止师的功德∶“偈曰:了义能显明了德,谓五五十尊师德,此人圆满佛所赞,毗那耶师德相应。释曰∶优波陀诃(Upa-jjhāya戒师)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随得一五德,此人堪作优波陀诃及依止师。五种五十者(五十种类的戒师与依止师五德资格)∶(1)一解罪相,二解罪缘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离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2)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3)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三五。(4)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令出离有难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离恶作忧悔,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五五。(6)戒,(理)病,(离)恶作,诸见,十夏,是第六五。(7)戒,(理)病,(离)恶作,多闻,十夏,是第七五。(8)戒,(理)病,(离)恶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第一五。(12)戒,(理)病,多闻,大智,十夏,是第二五。(13)圆满戒,正行相应,正见相应,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14)戒,(理)病,多闻,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十夏,是第四五。(15)戒,正行,正见,诸见,十夏,是第五五。(16)戒,正行,正见,难方,十夏,是第六五。(17)戒,正行,正见,多闻,十夏,是第七五。(18)戒,正行,正见,大智,十夏,是第八五。(19)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十夏,是第九五。(20)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心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2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慧学,十夏,(亦五)是第一五。(2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二五。(23)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慧学,十夏,此即第三五。(24)(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四五。)(2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五五。(26)(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六五。(27)(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七五。(2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八五。)(2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九五。)(3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3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戒,十夏,是第一五。(3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定,(十夏),是第二五。(3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慧,(十夏),是第三五。(3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3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3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戒),十夏,(是第六五。)(3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定),十夏,(是第七五。)(3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慧),十夏,(是第八五。)(3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4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4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一五。(4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二五。(4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三五。(4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4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4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六五。)(4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七五。)(4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八五。)(4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5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显明了人。若人能了别如此义,此人学佛所说,具足律师功德相应。”总结[律二十二明了论]里讨论的修学方法有下列十八项∶ (1)依波罗提木叉学持戒(解罪相,解罪缘起相,解非罪相,解出离罪方);(2)多闻;(3)照顾病人(指病僧);(4)能令脱离困难方法;(5)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 (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不杀不盗不淫);(7)能简择令离诸见(能自心择法离诸见,具正见);(8)能教弟子于依戒学;(9)能教弟子于依心学(修习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学(有大智); (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心解脱于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于痴);(13)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15)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16)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17)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18)有十夏,若人圆满修习,具足律师功德。出家众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为出家众能成就五法∶一见道谛;二漏尽;三灭尽定;四四无量心;五无诤三昧。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册,p547b)所说∶“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成就,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涅盘)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丶斗诤,此二诤尽。五阴是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愿正法长住,利益人天。法增比丘, 澳洲悉尼 
第2个回答  2015-12-11
  正法:
  一、释义:
  正法:所谓「正法」,乃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
  二、简介:
  正法时代所常用的修行法门,乃以「四念处」为根本。而四念处就是体观我们的身心,是无常、非乐、不净、无我,虚伪幻化;因而产生厌离心。若能由此而心无所倚、无所求,即能自在。这也是说,如果我们能以发出离心、菩提心为学佛之初衷,更以弃除我见、贪欲而修行
  三、出处:
  经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又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世?佛告诉我们,菩萨有六个守则,有六条纲领,这就叫「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真正意思就是放下。你能够放下,你就自在;你放不下,你就有无尽的烦恼。把你的忧虑、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自在了,这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到极处,把生死也放下,生死一放下,没有生死了。今天为什么有生死?你执著生死,你分别生死,所以你有生死。如果我们真正把生死、六道轮回统统布施掉,生死轮回就没有了,问题是你肯不肯把它放下,这些都是真实话。所以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不是一切都不要了?不是的,如果这样看经论,你就错解意思。放下是心里放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在世,他也穿衣吃饭,他每天也有正常的工作,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辛辛苦苦到处教学,真正尽到老师的职责,他做到了。放下是从心里放下,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而对於社会上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本分之内的事情,我会做得尽善尽美。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将大乘佛法的修学以五十三个人,加上善财童子,把它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这些菩萨统统修的是大乘佛法,不但修大乘佛法,是修大乘里面最殊胜的佛法「普贤行法」。你去看看这些人,五十三位菩萨里面,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统统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佛法是生活的教育,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现实、没有脱离社会,他跟大家不一样的就是他觉而不迷。世间人天天也干这些事情,迷而不觉;佛菩萨每天也做这个事情,是觉而不迷,他心里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放下是讲从心地放下,这才能真正做到理事无碍、理事不二。这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简单的讲,就是守法。今天的台湾,大家守法的观念太差,所以社会秩序乱了。外国好的国家,老百姓都有守法的观念,这是人家成功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遇到一个美国人,他给我说了一个笑话,通过翻译他告诉我。他说:现在美国人承认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就是中国人,一个人跟一个人比,中国人世界第一,但是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他说这个话对我们是讽刺。他最后就问了一句,「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中国人一个一个比是世界第一,就是不团结,日本人团结,他提出这个话来问我。我听了之后笑笑,因为美国是基督教的社会,我也请那个翻译告诉他,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他翻译过去了。他听了一下就奇怪,两个眼睛瞪著我,「为什么?」我再叫那个翻译告诉他,我说:「中国人要是团结了,这世界上还有你吃饭的地方?」他听著就笑起来了。他对付我,我也能对付他。这虽然是个笑话,对我们是个很深的启示。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小小一不如意,马上要走上街头抗议,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乱了。日本人有没有抗议?有。日本人的工人对这个公司老板不满意,提出抗议,但是他不罢工,这一点厉害,他头上扎一个白头巾就是抗议。全工厂的每个工人都包著白头巾,他一样工作,这就是对老板提出抗议。日本人能够顾大体,自己虽然不满,对於国家、社会、大众的利益,他决定不放弃,的确世界第一,我们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没有走向街头的,抗议是常常有的,我们见到头上扎著白头巾,这个代表他的不满。不像美国人,美国人一不满马上罢工,生产立刻停顿。日本人怎么样不满,他的工作照样进行,所以他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么来的,工人不罢工。现在美国人派很多人到日本考察,为什么日本人不罢工?他们要去考察这个原因。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日本人真正承受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
  最近我到大陆故宫走了一趟,很有感受。清朝从开国到灭亡差不多将近三百年,一个国家能维持三百年决定不是容易事情。我别的没有看到,我看到它的建筑,故宫里面三个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都叫「和」;儒家讲「和为贵」,它能够承受三百年就是上下和睦,靠这个。日本叫大和民族,他们对「和」非常重视,值得我们警觉,这叫真正持戒守法,持戒就是守法。
  我们今天学佛,尤其学大乘佛法,不要死在戒里头,不要斤斤去计较,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国家法律置之於不顾,这样你五戒守得再好,经上讲「五戒得人身」,我跟你讲,五戒得不到人身,为什么?你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民族,不顾社会大众,你来生还能得到人道?我不相信,你要去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不相信,你们把戒律错解了意思。佛法,四弘誓愿的精神,第一条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普度众生,「度」就是服务的意思,为一切众生服务。对於一切众生都不顾,还谈什么服务?什么都谈不上了。所以戒律是守法。
  第三是「忍辱」。人与人相处总有些意见不合,彼此要能相容才能和睦相处。如果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让,不要说你在佛法上不能成就,世间法上也不能成就。《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自然的灾害我们要能忍受,人为的侮辱我们要能忍受,修行更要忍受。求学问是长时间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努力去学习。忍辱是修学成功失败的关键,能忍的人决定有成就,不能忍的人谈不上成就。
  第四、「精进」,精进是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如果说学佛是开倒车,学佛是不合时代,学佛是落伍,这是完全对於佛教产生误会,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理解明白了,佛教是求进步的,天天在求进步,它不落伍,它不后退。真正学佛的同修,佛法讲智慧,最高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决定不能忽略现代,现代人的思想、想法、看法、做法决定不可以忽略,如果你忽略了,佛陀教育在这个时代就没有办法推行。你一切都要了解,然后你以善巧方便来诱导他、教化他,使他趋向一条光明的道路,使他真正能够得到圆满的幸福,这叫做精进。精进不是说我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每天拜一万拜,那种精进,说个不客气的话,还是你自私自利的精进,你没有能够把整个社会、一切众生容纳在你的境界当中。无怪乎一般人看到佛法消极,看到佛法悲观,一听说你学佛了,「那个人学佛,赶紧走,那不是个好人」。使人产生这么大的误会,这是我们自己要负起责任,我们自己对於佛法没搞清楚。
  第五、「禅定」。六祖大师说得简单明了,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禅定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叫禅定,绝对不是盘腿面壁叫修定,不是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场上修,哪里热闹到哪里去修。他绝对不是到热闹场当中去打坐,不是的,他是去逛街,去看热闹,那叫修禅定。他去逛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他的智慧,看了之后怎么样?他如如不动,这就是他的定功。不像我们走在街道上一看,这个想要,那个想买,心就动了。人家看了,不起心、不动念,他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的功夫。所以他那个逛街就是真正的用功,定慧等学,这是真正的佛法,这是高级的佛法。小乘佛法为什么禁止你去唱歌跳舞?那是什么?你是小学生,你的心不定,你遇到这个境界,心就被人牵跑,你不够资格学,所以关起门来叫你这样不准做,那样不准做。如果大乘菩萨,开放,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天女散花,天女又唱歌又跳舞。你去看看敦煌的壁画就能看到,佛坐在那里讲经,许多比丘在听经,空中的天女又散花、又唱歌、又奏音乐,那是什么?讲的、听的人都不动心,福慧增长,天人赞叹,天人供养,这是真正的禅定,这正是佛陀教育精神之所在。所以,他这个禅定有体有用。如果盘腿面壁是禅定,那一入定什么作用也没有了,什么事都不能办。佛法这个禅定是应用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保持你的冷静,你的事情才能处理得适当,才能做得好,这叫禅定。绝对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外不著相」,内里面决定不起贪瞋痴慢,这叫「内不动心」,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讲这个禅定就是发挥《金刚经》上这两句话,这是佛法讲的真正的禅定。
  第六、「般若」,是智慧。简单的说,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不要用感情,理智就是般若,一用感情,什么毛病都出来了。
  佛教给我们的菩萨六度,就是我们生活的纲领、守则。我这一生中处事待人生活依什么原则?就依这六条。讲得非常圆满,简单明了。我们真正了解它的意义,能够依教奉行,我们的生活怎么不幸福?怎么不美满?所以学佛不要学呆了,不要学成一个佛呆子,那就很可惜。学佛要开智慧,活活泼泼,叫社会上一看到,「你学佛的人这么快乐,你的快乐从哪里来的?」「我学佛来的」,好,大家都愿意学佛了。你学佛处处执著,学得呆头呆脑,人家一看到你学佛,佛不能学,大家都劝告他的亲戚朋友不要学佛,「你看看那个佛教徒可怜,呆头呆脑」,把人都吓倒了。你虽然没有过失,你已经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就是你的罪过,你自己并不晓得。是不是有意破坏?不是有意的,虽不是有意的,但是这个罪过你还是要承当。有意,你的罪更重,无意,罪也不轻,这大家要晓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8
阿弥陀佛
根据《像法决疑经》、《大集月藏经》等诸大乘经典,将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每一期法运各具特点。
经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
又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

正法、像法、末法,这皆是众生的业报所感现的。
正法时代,古人的福报广大、深厚,智慧也高,地里的水犹如牛奶那么有营养,每一处的水皆是如此。等到像法时代,所喝的水就没有那么营养美味了。现在是末法时代,所喝的水,不仅没有营养,还都含藏着很多种的毒质。

从佛法原理上讲,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是根据众生共业、众生心念的特征而划分的。所以,是相对的。心正,则正法现前;反之,心邪,则魔法现前。依佛陀教诲奉行,就是正法;随顺自身业力,就是魔法。

有很多人皆曾在佛书里,看到这种说法:「佛教之正法,住世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则一万年。」如以时间推算,佛陀据学者考证是诞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成道于公元前五三0年,涅盘于公元前四八六年;距今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现在照算应属于末法时期。

有人说:「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即使有修也无所证。」
亦有人说:「在末法时代,只能单修某种法门才能成就;若修其它法门,则离道愈远。」
于是在距佛世已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要问:
一、当今之世,是否仍有正法可言?
二、当今修行还能成就吗?
三、该修何等法门,才能成就?
以上问题,若只以时间的距离来考量;而执着于现距佛世已二千五百多年,必属于末法时代,则众不免要悲观了。

我们不妨以另个角度来看,即从正法、像法与末法最初之定义──以众生发心学佛的因缘与其所修学之法门,来分辨何为正法、像法与末法?

正法:所谓正法,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因为见到人生之中,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于是为了替众生寻求一条解脱之道,而发心修行。因此,所谓发出离心者,即是要发厌离生死痛苦和迷惑烦恼之心。
其次,发菩提心者,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要觉悟人生为何有很多痛苦?这些痛苦的根源在那里?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将之消除?
痛苦的根本,依佛经所说,乃源于众生的我见、我爱。因此灭苦的方法,在于放下对自我身心的执着。一个人若自私自利,必然越痛苦与烦恼;相反地,若能从小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则能消除烦恼而得到自在。
因此要修行,首得弃除我见之根本,及放下对身心我所的贪恋与执着。
正法时代所常用的修行法门,是以四念处为根本。而四念处就是体观我们的身心是无常、非乐、不净、无我、虚妄幻化;因而产生厌离心。若能由此而心无所倚、无所求,即能自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发出离心、菩提心为学佛之初衷,更以弃除我见、贪欲而修行;则即使在离佛世已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还仍是在正法的时代里。

像法:像就是外表虽有模有样,却无其精神内涵。
像法时代的众生,并不是从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只是依随着自己对三宝的情感而来亲近三宝,而来修学佛法。
譬如有些人,原不觉得人生有什么痛苦,因此,也不费心于求解脱。
但当他到了寺院,觉得那里气氛很好,清净安详,于是慢慢的也就亲近三宝了。
也有些人因见到出家众时,觉得他们很慈悲、宽厚,于是渐渐走上学佛修行的道路。
有些人从小在佛教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不自觉也成为佛教徒了。
有些人因要在生命中能寻找个归宿、寄托或强而有力的保护者,所以也寻到佛教里来了。
以上的信众,虽也在寺院或佛教团体里,口中跟着大众,谈着空、无我的道理;身体也和别人一样,勤苦地诵经、念佛、打坐、礼忏。但是佛教的一切法门,对他们而言,其实并不受用;
这是因为他们最初所发的心,并不和佛法相应。真佛法要以出离三界、解脱生死为初衷;但以上信众乃以情为出发点(为对三宝的情,而非世间的情)。所以外表虽有模有样,内在的精神却和佛法不相应。因此,像法时期,虽修行者众,但证果者却很少!

末法:末就是枝末的意思。
以一棵树为喻,正法如其根本;像法如其枝干;而末法者乃末梢也。
末法时代的众生,更不再发出离心与菩提心。这些人皆只为现世的安乐而修学佛法,所以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喜欢谈感应,唯希望佛、菩萨多给自己一些甜头。他们绝不用心于如何消灭我见、我慢,而只努力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增长。
因此,在末法时代中,虽例行的法会仍很多,却是有会而无法。
这也就说,在末法时期,多数人只把三宝当成护持现世安乐的工具,而非真心地欲修行解脱。
所以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很多人越修行越着魔呢?
主要原因是他们最初的发心即和魔相应。这种以欲望、贪婪之心而来修行。
则欲之所在,便是魔之所存。所以着魔,并非外面有个魔来让我们着,而是我们本身就是魔!

总之,正法、像法与末法的分别,是以我们的发心和行门而作考量;至于时间的五百年、一千年或二千五百年,并非重要的因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3-19
正法即佛法、佛经。不离佛法之意就是正法
佛经中没有的 也就不是佛讲的就不是佛法。
学习中:我们要按照佛的教导要“以戒为师”、依“四依法”去学。
生活中:要依五戒十善去做、去行。不贪、嗔、痴。照顾好长辈,教导好晚辈,做人中榜样。

处事中:团结教外人士,不攀缘。要低调,看众人都是菩萨唯我俗子。

还有教外之人对佛教的不理解应善道。对与人们不理解所说的迷信要解释清楚,我们拜佛、菩萨不是拜神,是感激、是怀念、是敬仰佛。不是祈求什么。佛教没有算命、预测、看相等活动。让人们能够尊重出家人、维护佛教、正确理解佛教是佛弟子的责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