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心系百姓民生的官员及其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包拯

字希仁,谥孝肃,汉族,北宋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

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4、陈希亮

陈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

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

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

5、黄霸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

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门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广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希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一、何易于(唐朝)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绳,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蚕喂桑,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二、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从小出身贫苦,入仕从政后,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有一年,蝗灾、旱灾蔓延全国,淮南、京东等地灾情严重。当时,范仲淹就请求朝廷巡察处理,朝廷却置之不理。他十分气愤,冒着杀身之祸质问仁宗:“宫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样呢?江淮等地饥民遍野,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皇上无言以对,便派他去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他看到饥饿的人们常常挖一种叫“乌味草”的野草充饥,粗糙苦涩,难以下咽。回京时,特意带回“乌味草”,呈献给宋仁宗,请他传示朝廷上下,以劝戒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
  范仲淹在邓州做官时,有一天与官员们登楼宴饮,刚想举杯,突然看见楼下有几个身穿孝服的人,正沮丧地整理殡葬用具。他叫人去问,原来是一位穷书生病故,朋友们想把他葬在近郊,但一件陪葬物品也没有,故而沮丧。范仲淹听罢潸然不语,当即下令撤掉酒席,拿出钱来,叫人好好安葬书生。
  范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时,还用一生积蓄,在近郊购置一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供贫困百姓耕作,可他直到晚年,连一座像样的宅第也没有,病逝后,家无余财,连像样的丧葬都没有。但他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三、清代名臣于成龙(1616-1684)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县令,当时局势甫定,百废待兴,于成龙 “治乱世,用重典”,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出境讨伐邻县盗贼,终使“邻盗”再不敢犯境。三年之间,就使罗城百姓安居乐业。1667年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民哭送几十里,有一个单眼瞎要求送他到合州,怕他路费不够,希望用自己相命看风水的钱资助他。
  四川合州任上,其长子廷冀二次来看望他,都跟仆人吃同样的粗茶淡饭。儿子临走时,他只割了半只熟鸭和红薯供儿子路上充饥。于成龙从此多一外号“于半鸭”。1669年于成龙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由于他为官清廉,天天以糠粥为食,又得一外号“于糠粥”。
  直到十几年后升任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住在南京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于成龙依然不改淡泊本色,生活仍极为艰苦。后来,他死于任上,遗产仅盐米数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带两条。江宁百姓罢市而哭,有些百姓甚至给于成龙烧纸钱,被其子廷冀阻挡。廷冀说:老父阳世不贪一文,阴世也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14
1、施世伦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 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 害百姓 的故事。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2、于谦: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拒绝官场上的不良风气,贿赂上司。此外如杭州西湖有白堤苏堤,都是当时在杭州为官的白居易苏东坡在任期内为解决杭州西湖的水利工程解决灌溉的工程。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这样的廉洁奉公的官吏,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为百姓的生计奔波,无论是后人的文章还是当时自己的文字都饱含了这些传统知识分子的节操。
来源:《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八位官员》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post2_2064786_1.html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14
较多,如
1.宋代包拯和寇准都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前者是包青天,依法办案;后者清廉如水。
2.明代的海瑞和于谦。
3.现代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兰考治风沙作出了贡献。还有援藏干部孔繁森,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4个回答  2013-03-14
包拯 包拯清廉无私 为百姓鸣不平 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