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猴的译文和原文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义猴》译文:

某山脚下住着一个老人,配偶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村里打猎的人很可怜老人的孤独,于是就送了只猴子给老人作伴。老人非常的喜欢这只猴子,对待猴子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照顾有加。

每次出门猴子都会跟着老人,即使链子绳子都不用,猴子一样很听话一点也不会离开老人总是跟着老人,老人语和猴子一直愉快的生活,老人与猴子相依为伴的度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去世了,猴子悲痛万分于是关上门后,奔跑到了老人在远方的女儿家里,双眼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见状问猴子:父亲死了?猴子点点头。女儿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家里很穷连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为老人办后事,于是猴子在乡中大哭,乡里的乡亲见状非常同情老人和猴子于是凑钱为老人办理了后事。

老人的女儿想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老人的女儿,女儿自己回去了,猴子不走仍然坚持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都以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非常悲痛,好像是在纪念老人喂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到三个月猴子就死在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乡亲见状,觉得猴子很可怜,于是众人把猴子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并为它立了一块墓碑,在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义猴》原文: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

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扩展资料:

南坡义猴

吴越地区有一位满脸胡子的乞丐,在南坡搭了一间破旧的茅棚。乞丐养了一只猴子,教猴子学会傀儡戏,然后带着猴子在街头卖艺为生,只要有什么吃的、喝的就常与猴子分享,哪怕遇到严寒的冬天、暑热雨天,乞丐也同猴子相依为命住在南坡,犹如父子一般。

这样,乞丐与猴子共同在南坡生活了十几年,乞丐年岁渐大因年老多病不能再去街头卖艺为生,这个时候这只猴子就每天到路边向行人跪乞,只要讨到了吃的东西,猴子就带回破旧的茅棚来喂养老人,年年月月天天,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从来没有间断过。

后来,老乞丐死了,猴子悲痛万分。猴子长跪在路边向行人边哭边拜,伸手讨钱。不到一会儿功夫,已讨得钱数贯,来到棺材店,赖着不去。

店主知道猴子的意思,给猴子一口棺材,但猴子仍不去;等到抬棺材的工人来,它跑上去牵他们的衣裤,扛夫似乎会意,为它把棺材抬到南坡,还帮它把老乞丐入殓埋葬。但猴子并不到此为止,猴子又在路边乞讨食物,把讨来的食物放到老乞丐墓前祭奠。

然后又在山林间拾了一些枯柴,放在墓旁,长啼几声,自己跳到烈火中自焚了。过路人看了,无不为这义猴的举动而惊叹不已的。后来人们为这猴子造了一座“义猴冢”来纪念它。

读《义猴》的启示

1、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做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

2、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