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人中秀才为何发疯

如题所述

耳中人中秀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炼之中去,才产生了幻觉,并且修炼欲速不达才致使其疯掉的。

《耳中人》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在《聊斋志异》中的第2篇,主要讲述谭晋玄,坚持养生之道,可却被耳朵里的一个所谓的小人给吓疯了。其中有隐情。首先要说明的是,耳中人是个虚幻的、抽象的,或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谭晋玄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炼之中去,尽管他闭目做出一副极其专注的样子,却常常听到外来的干扰声。他的收效不“微”才怪呐。即使“寒暑不辍,行之数月,”也是“若有所成。”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谭晋玄之所以被吓疯,主要是因为他精力分散,心不在焉,才产生了幻觉,即“耳中人“。

其实,这个“耳中人”就是他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走火入魔”,他“走火”后,入魔了。这个“走火”,就是走神儿了。再者,欲速则不达。当那种幻觉出现以后,他还侥幸地以为“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所以最后才致使他疯了。

耳中人作者的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