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言文翻译如下:

1、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翻译:杨伯峻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谥号,是指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个人的谥号为“文”,这是朝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贡认为,孔圉“生前乱于家室”,生前做过一些不太道德的事情,人品有些问题,怎么能够得到文的谥号呢?他表示怀疑。孔夫子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敏而好学,一个是不耻下问。朱子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于下问。故谥法有以劝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为什么孔圉能得文谥号?因为一般情况下,聪敏之人往往有傲慢的习气,都不甚好学;处于高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而孔圉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两点,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赐予他“文”的谥号,也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论语的影响:

1、伦理道德方面

论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其伦理道德观念的“仁德”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的观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准则等问题。这种“仁德”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传承方面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智慧。通过学习和传承《论语》,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