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和西洋管弦乐的特征

截止日期:2010.11.11 17.00

西洋管弦乐队配器的形成发展
与中国民族乐队音响发展的不同轨迹

摘要1由于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乐队及音响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也就
不尽相同。西洋乐队是由和谙、平稳的音响为开始,然后发展为具有个性化音色分离的配器风
格,之后到达20世纪多元化配器风格的演变。而我国民族乐队则是由敲击乐音响为开始,而后
转入以弹拔乐为主,最后进入到以管乐加弦乐占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西洋管孩乐队民族乐队配器音响形成发展

我国民族乐队发展至今,无论是在作品的创
作、演奏技术的提高还是乐器的改革等方面都可谓
进人到了一个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国人的努力、
世人的赞许都使中国音乐达到了空前的局面。从
目前我国包括港、澳、台及世界各地华人所组建的
中国民族乐队来看,大部分均以民族管弦乐形式为
主。这一交响化的民族管弦乐队给中国音乐注人
了一股强劲有力的新鲜血液,使得散存于民间的小
型乐队走向了集体化、交响性的道路。半个世纪以
来,它几乎成了中国乐队之代表,民族乐队的主角,
并一度使民族乐队的发展呈现模式化。在多元化
并存的今天,发展民族乐队的多重性、多元化及对
民族乐队在更深层次的合理性、逻辑性研究被再次
提了出来,并获得了许多专家的关注。
要研究上述间题,我想首先对中、西乐队的形
成和各自发展的来龙去脉作一对比分析是很有必
要的。通过这些对比能使我们看到,由于中、西方
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意识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
乐队及音响特征也就完全不同。而这种有别于西
洋乐队的发展规律和自身所形成的音响特性,便能
为我们在对民族乐队作进一步研究时提供所需的
依据。
本文正是采用以西洋管弦乐队配器的形成和
发展与民族乐队及音响的变迁进行对置分析的方
法来进行论述的。
一、西洋管弦乐队配器
的形成与发展
16世纪之前的欧洲音乐,在演奏上仅处于萌
芽状态。那时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乐队,也无配
器之谈,更不存在对音色的选用。在乐器的选用上
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即人们把只要能找到的乐器
都可用于演奏之中。虽然有时作曲家也给于简单
的乐器和声部的分配,但这些所分配出的声部可用
任何一件其它乐器进行替换演奏。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巴洛克”时期,
无论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乐队的配置及音色的选用
方面都有了明显地发展。一批伟大的作曲家如:科
莱里、维瓦尔蒂、拉莫、巴哈及亨德尔对于这一时期
管弦乐队及配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时期的作曲家们已明显地注意到了纯音色乐器
在合奏中所起到的融合作用。因此,他们在众多的
乐器中,选用了以弦乐队为基础的乐队。如亨德尔
的(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巴哈的(勃兰顿堡大
协奏曲)和四部(乐队组曲),均采用这一乐队形式
写作而成。
大约到了18世纪后期,欧洲音乐已由功能和
声体系取代了原有的复调对位技法。和声的组成
多由三或四个音构成。在音响上追求平稳、和谐的
效果,并将这一法则运用于配器之中,从而形成了

古典时期平稳、适度的配器原则。为满足这一音响
的需求,人们创立了各种各样的配器方法。如在纵
织体上,作曲家往往将某段音乐用相同或相近的
音色进行配置。当主奏与伴奏声部在音色上需要
分离时,伴奏部分也常以相同或相近音色,在和谐
的音区上进行平稳的搭配。
在横向的音色处理上,古典作曲家也表现出了
相当的均衡原则。如在呈示性段落中,常常都以近
乎单一的音色进行配置。因而其“音色节奏”也是
较为缓慢和平稳的。
然而,到了浪漫派后期、印象派直至20世纪
初,由于美学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古典乐派的配器
法则进行了叛逆。在音色上,人们开始着重运用单
一音色及那些有个性、色彩性强的音色。如在印象
派的配器中,作曲家常用木管乐器去担当主题呈
述,即使要使用混合音色,也常常是有特性音色的
重叠(如木管与的b弦乐的重叠手法等)。在织体
上,更多地注重横向线条的独立性,因素与因素之
间不再揉为一体,而是有明显的分离感。在和声
上,由于加厚、平行旋律的出现,使旋律产生“带”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