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历史考试题例题

我们考试要考3道大题
近现代西方政治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呢 请高手各举几道例题 谢谢

帮你找了几个你看看吧 有答案

0.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唯一超级大国。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至今,二百多年间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从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其迅速发展时期。请分析其发展原因。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美国来说是迅速发展和挑战并存的年代。那么,当时美国的经济地位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3)美国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的?

(4)有人认为,美国有高起点的历史,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内战后的美国政局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②幅员辽阔,资源丰富;③西部的开发,国内市场广阔;④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并带来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2)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3)①利用欧洲国家对付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领土扩张。②引进英国的技术进行工业革命,迎来蒸汽时代。
(4)同意。因为英国把它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议会制度等政治模式移植到北美。(或因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阻力较小,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美国没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破坏等。)
不同意。因为独立前,北美大陆的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独立后,美国还长期保留着落后的黑人奴隶制度。

1.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A.中英相比:①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B.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⑤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C.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2.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试比较这一运动的相同点。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答案】(1)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2)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3)结果不同:到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变迁指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现的;概述改良派与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从两派政治实践的结果说明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
【答案】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成为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并推进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使变法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促使大批爱国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②相同点: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不同点:改良派要求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戊戌变法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保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对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的打击大于戊戌变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马克思说: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说明马克思所说的“双重使命”。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否意味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要重复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为什么?
【答案】(1)破坏性的使命:殖民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传统的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动摇。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动摇和倾覆。在思想意识方面,自大、闭塞的传统观念被打破。(2)建设性的使命:在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中国先后兴起了争取君主立宪的改良运动和争取共和制度的革命运动。(3)不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国的方案以及“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5.辛亥老人吴玉章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觉悟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但是我们要依靠什么力量呢?究竟怎样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呢?这是藏在我们心中的迫切问题。”这个认识代表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在探索救国道路上面临的问题。请说明其中的“革命老办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弱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又是怎样探索到新的救国途径的。
【答案】在理论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着反帝反封建不鲜明的弱点,这一理论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成功;在实践上,孙中山坚持了武装斗争,先后依靠的对象是会党、新军和军阀,没有深入发动工农基本群众,依靠力量不当的这一弱点使革命陷入困境。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得到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实现,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先后创立,工农运动向前发展,一场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6.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联系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历史功绩: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复辟君主制度,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②破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习俗,如男子剪辫子、女子天足、废除跪拜等。提倡民主讲究科学,也逐渐形成风气。这些都促使中国思想解放与生活近代化的发展。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当时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一统天下,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影响深远。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建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参考资料:http://www.pkuschool.com/ask/q.asp?qid=14457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2
你好,我是选修历史的。现在因为新课标的要求,所以题一般都不会直白的问要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一般会出材料,然后结合材料出题。注意课本小字部分的史料记载,了解史料的意思和它包含的课本知识。比如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几条,要你说出民国的特点和进步的地方。这时候只需要回答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不用全部回答。历史不只要背,还要注重理解,特别是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找出材料隐含的历史信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