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赏析:

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郭朋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

”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 其实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看来郭朋还需进一步破执。

扩展资料:

《菩提偈》的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这首诗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造。
  此句诗的意思是讲“万法皆空”,所反映的境界乃是众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灭,不染于外物的“真如空性”,即“空寂灵明”之心。
  《金刚经》云:“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为佛法”。
  菩提树即非菩提,是名为菩提,明镜台即非明镜台,是名为明镜台,内心不执著于外在名相,空无一物,自然心中没有污染,不起尘埃。
  在此处不能理解为空无一物,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应理解为内心不执著于外物,心中为“空”。
  所以说“万法归心”,修佛即是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