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麦城被俘,最终被杀,刘备的心情此时如何!刘备方会发生什么变化?

RT,看了三国内容,我的心情很糟糕,如果此时我是关羽,我一定不会出荆州,或者见好就收!

关羽对于赤壁战后刘备军政势力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起过什么建设性的作用。他之所以得到刘备的重用,关键不在于功劳,而在于多年来鞍前马后的苦劳。尽管如此,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和权力的增大,关羽变得越来越趾高气扬,自我感觉好得离谱。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凉州名将马超率众归附刘备,这对正与益州牧刘璋对峙的刘备来说,实在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事,但是远在荆州的关羽,却仗着刘备的特殊宠遇,写信责问诸葛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三国演义》据此杜撰了关羽急欲人川与马超一比高下的故事)?诸葛亮的错误是:他不但没有加以必要的批评教育,反而给关羽戴高帽,复信说尽管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却终究不过是黥布、彭越之类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同张飞并驾齐驱,根本无法与关羽相提并论。而他看过来信后居然“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更令人怀疑他的智商是否与实际年龄相符。
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诸如此类的迁就,进一步加剧了关羽惟我独尊的病态心理。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仅仅因为瞧不起黄忠,就断然拒绝接受刘备授予他的“前将军”印绶(他后来之所以改变主意,接受委任状,完全是因为特使费诗柔中带刚的指责,给了他当头棒喝),这实际上已经不是性格上骄傲自大的小毛病,而是是否接受“中央”政令的重大原则问题。
关羽对刘备虽然很讲江湖义气,却绝对不是刘备的忠臣。作为刘备在荆州地区的最高政治代表(具体职务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带兵屯驻江陵),关羽原本应该为刘备分忧解难,首先是团结部众,然后是想方设法地维持孙、刘同盟。但关羽对于糜芳、士仁等部属,根本不放在眼里,后来他北伐襄樊,糜芳、士仁留在后方,负责供应军需,工作中出了一点问题,关羽就扬言要回去整治他俩,糜芳、士仁因此心怀恐惧,最终反戈;在外交上,关羽非但没有贯彻结好孙权的既定策略,反而粗暴地破坏了两者之间来之不易的既有联系。
《三国志》说,孙权曾经派了专使,为他的公子求婚于关小姐。对于这样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羽本该在请示刘备之后再做决定,即便不愿和孙权缔结姻亲关系,也完全可以婉言辞谢。但结果却是:他既没有请示刘备,也不曾讲究起码的礼节,不但断然予以拒绝,而且还带有侮辱性地扬言,孙权的“犬子’’根本无法与自己的“虎女”相配,表现出政治上的极端幼稚和道德品质上的严重缺陷。后来当关羽激战襄樊之际,孙权突然派兵攻占他的方,这最终的根源虽然在于领土之争,但关羽在求婚问题上的处置不当,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关羽生前最突出的战绩,是建安二十四年的樊城(今湖北襄樊)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他杀庞德、降于禁、围曹仁,威震华夏,但事实上,关羽很不应该挑起这一事端,他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首先,关羽的这次北伐背离了刘备集团的建国战略。根据诸葛亮隆中路线的规划,北伐必须同时兼备四个前提。一是跨有荆、益二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二是搞好与南中、孙权的外交关系;三是治理好内政,储备足够的财力;四是等待有利时机,这包括曹操集团的内讧,以及曹、孙双方的战争(从这个规划来看,刘备集团的核心圈虽然口口声声地宣称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政治姿态,他们既不曾有把北伐提上议事日程的考虑,更不曾有兴复汉室的打算;刘备所要兴复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早已名存实亡的东汉帝国)。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北伐的条件显然很不成熟。
其次,关羽的出兵襄樊打乱了刘备的部署。当时,刘备虽然在汉中争夺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战线的拉长,有很多善后工作要做,因而不可能给予关羽有力的支持。在此种态势下,关羽本该采取守势,而不是贸然出击。
最后,关羽这次用兵襄樊,既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也并没有选对进攻的时机。因为当时的曹操,已经从汉中撤退,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对付孤军北上的关羽。
其实在此之前,关羽至少有两次较好的北伐机会,一次是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卫开反叛曹操期间(他们利用南阳百姓因徭役负担过重而产生的不满情绪,聚众作乱,直到次年正月才被平定)。另一次是在次年三月,曹操亲自领军与刘备争夺汉中之际(当时驻防襄樊的曹军只有区区几千人),关羽却都没有把握住。尤其是当刘备与曹操在汉中胶着的时候,关羽本应该积极配合刘备,出兵牵制曹军。由此可见,关羽实在不是一个英明的统帅(没有把握战机的能力),也很难说是一个称职的部下(自作主张擅离驻地、出兵襄樊)。
关羽这人运气很好,在出兵襄樊一个月后,该地域突然连降暴雨,以至于汉江决口、平地水深数丈,淹没了樊城以北的曹军营地。就在这时,关羽趁机发动进攻,从而取得了擒杀庞德、俘虏于禁的辉煌战绩。由此可见,关羽不过是及时利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而已。但是,《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关羽的指挥有方,无中生有地说他预先考察了樊城以北的山川形势,不但发现襄江、白河水流湍急,而且发现于禁、庞德的军队错误地驻扎在山谷之间,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那晚风雨大作之机,放水淹没了曹军,因而大败敌军。
但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实际上再也没有什么作为。而在此期间,曹操、孙权逐渐接近,最终达成了联合起来对付共同威胁的秘密协议。曹操还故意把孙权准备偷袭江陵的消息透露给他,但极端骄傲自大的关羽,既不愿示弱于曹操,又不愿放弃在他看来唾手可得的樊城,再加上他向来轻视孙权,因此,他不但不解围而去,反而进一步从荆州调集兵马粮草,加大对樊城的攻势。这个错误,实际上加速了他的败亡。
对于关羽所犯的这些战略性失误,《三国演义》完全避而不谈,转而挖空心思地为关羽的最终失败,寻找子虚乌有的外在原因,以期减轻甚至转嫁关羽丧失荆州的主观责任。因此,它一方面虚构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刮骨疗毒”一事,《三国志.关羽传》有载,但时在北伐襄樊之前,而且操刀动手术的医生并非华佗),另一方面又杜撰说关羽困守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时,曾让帐下勇士廖化冲出重围,向刘封、孟达搬救兵,但他俩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置关羽生死于度外,托病不肯发兵,从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全军覆没和战败被杀。
《三国志·孙权传》说,孙权曾在建安二十四年闰十一月,派人到麦城劝关羽归降,关羽当时假装答应,并且“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暗中却逃离麦城,结果在当年十二月被俘。至于关羽被俘的地点,《三国志·孙权传》说是在南郡境内的章乡(今湖北荆门市西),同书《关羽传》却说是在襄阳郡境内的临沮(今湖北远安县西北)。章乡在麦城的正北,临沮又在章乡的西北,从关羽可能逃跑的路程来推算,他的被俘地点应该在章乡。此外,《三国志·潘璋传》提到孙方为抓捕关羽,设下了天罗地网,譬如潘璋和朱然两员大将,就是从临沮南下展开搜捕行动的。
罗贯中先生自然不愿心仪的关公在临难之际还如此难堪,于是就把史实“大胆"地篡改成为:关羽先是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诸葛瑾的劝降,然后率领骑兵意欲从麦城突围,并且连续打败了孙方的朱然、潘璋两员猛将,最后只是因为胯下的赤兔马被长钩、套竿绊倒,这才成了俘虏。此后,面对孙权的亲自劝降,关羽只是破口大骂,最终不失尊严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不过,对于荆州的全境沦陷(此所谓荆州,特指刘备名下的荆州西部地区,包括南郡的南部、零陵郡和武陵郡),关羽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高首长刘备其实也难辞其咎。假如他在西进益州之初,就听从谋士庞统的建议,用奇兵夺取益州(刘备虽然时刻觊觎益州,却又讳莫如深),那么,诸葛亮就没有必要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天,率领张飞、赵云等主力部队离开荆州人川支援,也就基本上可以避免荆州沦陷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1.作为一个势力领袖,自己的重要将帅失败被杀、心情一定不会好受;2.刘备方面失掉了荆州这个战略重要领地,对刘备方面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除了失去了很多人才、兵力、粮食和装备资源外,还失去了一个直接踏足中原的军事据点。刘备方面失去了进取中原的捷径,使得诸葛亮只能走汉中出祁山去进攻曹魏,还少了荆州的侧击响应,对刘备方面绝对是影响深远。3.关羽在襄樊失败撤围后,还对孙吴势力抱有奢望、对已经被孙吴占据的江陵念念不忘,不是马上向益州方向撤军以保存实力,却派使者和孙吴方面谈判,最终导致军心涣散、兵败被擒,连最后一步都走错了,还能怪谁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7
痛不欲生从关羽失荆州后三国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已经是天下第一但是这是暂时的在关羽失荆州后、孙权势力进入中原,实力大增然而,刘备却被蜀中多崎岖的地形困住了从而正式形成了三国鼎立 的局面可以给分了吗
第3个回答  2013-11-17
关羽丢了荆州,就是关羽本人死十次。刘备也不会在乎的。 刘备伐吴是为了夺回荆州。
第4个回答  2013-11-17
那个灰色回忆说的好,那个时期,刘备关心的不是关羽,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和李严等人,因为他们拥戴刘备称帝,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关羽一己之力守不好荆州,但是刘备却不派一个辅助的,当然,这个辅助的确实不好选,但是不代表没有。关走麦城,连刘备的干儿子都不救,可见关羽在群臣中的威望,此时,关羽在备眼里是什么呢?你自己想吧,一个号兄弟,但是你的其他大臣和兄弟都不喜欢他,你觉得留着此人是祸害吗?或者说,利于团结吗?刘备正想开国,最需要的是什么?团结一心罢了